赠李都事

记识英豪士,求官萃古燕。
下风俄获侍,教雨屡蒙宣。
老笔千人敌,芳名万口传。
心声无悔后,仁政足光前。
柱础寻常定,盘珠左右圆。
料量明若筮,安止泊如禅。
藩镇麒麟布,兰台鸿雁联。
佩符临此地,弹指忆当年。
流水供迎送,飞云体变迁。
及瓜留未得,行李尚萧然。
酌酒为装赆,吟诗当祖筵。
它时隔霄壤,晚进望陶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李都事》是由诗人曹伯启在元朝时期创作的作品。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李都事这位英豪人士的赏识和敬仰,还表达了其对于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于仁政的重视。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1. 诗歌原文
  • 记识英豪士: 诗人以“记识”二字开篇,直接点明自己的主题——记录与认识那些英豪之士。这里的“英豪士”指的是那些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诗人通过这样的描述,展现了他对于人才的珍视和尊重。
  • 求官萃古燕: 诗人提到自己寻求官职,而地点选择在古燕(即今北京),这表明了他对于京城文化氛围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他对政治中心地位的追求。
  • 下风俄获侍: “下风”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从属的地位,诗人通过这个词语表达了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身份地位,以及获得侍奉的机会。
  • 教雨屡蒙宣: “教雨”可能指的是教育或者教化之意,多次受到润泽或恩泽。这里的描述可能是诗人对于能够给予指导和帮助的人的感谢之情的表达。
  • 老笔千人敌: “老笔”可能指的是老练的文笔,“千人敌”则意味着其文才足以匹敌千人。这句话赞美了李都事的文学才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其才华的认可。
  • 芳名万口传:“芳名”指美好的名声,“万口传”则意味着这种名声广泛传播,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赞誉。这说明李都事的名声远播,受人尊敬。
  • 心声无悔后: “心声”可能指的是诗人的内心情感,“无悔后”则表示这些情感都是出自内心的真实表达,没有后悔的意思。这句话强调了诗人对于自己情感的真实和坦率。
  • 仁政足光前: “仁政”指的是仁慈的政治方针,“足光前”则意味着这种政策能够照亮前路,指引后人。这句是对李都事政治理念的评价,认为他的仁政值得后人学习。
  • 柱础寻常定,盘珠左右圆: 这里的“柱础”可能指的是基石,“寻常定”表示稳固不变,“盘珠左右圆”则形容事物精致圆润。这是对建筑工艺的描述,也暗喻了诗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把握。
  • 料量明若筮,安止泊如禅: “料量明若筮”中的“料量”可能指的是衡量或判断,“明若筮”则意味着非常明智且准确。这句话赞美了李都事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而“安止泊如禅”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平和、宁静生活状态的追求。
  1. 诗歌背景
  • 元朝历史背景: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统治时间跨度长,涵盖了多个世纪。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对文学作品的风格和内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文人墨客的时代风貌: 元朝时期,文人墨客们普遍注重诗歌的创作,他们的作品往往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因此,曹伯启创作的《赠李都事》也融入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1. 诗歌风格特点
  • 豪放洒脱: 元朝诗歌风格多样,豪放洒脱是其中的一种典型代表。曹伯启的诗歌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其语言豪迈,情感真挚,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 意境深远: 元朝诗歌不仅豪放洒脱,还擅长于构建深邃的意境。曹伯启的《赠李都事》中,诗人通过对李都事的描绘,展现了一个理想化的政治境界。
  1. 诗歌艺术技巧
  • 修辞手法运用: 在《赠李都事》中,曹伯启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 韵律和谐: 诗歌的韵律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曹伯启在《赠李都事》中注重韵律的把控,使得整首诗的音乐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 诗歌社会价值
  • 反映社会现实: 《赠李都事》不仅是诗人对李都事的赞美,还反映了元朝时期社会的现实面貌。诗人通过对李都事的描述,揭示了当时官场的黑暗面和社会矛盾。
  • 启迪后世思考: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远,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它启示后人要关注民生问题,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 诗歌鉴赏
  • 欣赏豪放风格: 曹伯启的豪放风格在《赠李都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读者可以在这首诗中感受到诗人那种不拘小节、豪情满怀的个性魅力。
  • 理解意境之美: 虽然《赠李都事》的语言简洁明快,但诗人通过巧妙的构思,构建了一个意境深远的艺术空间。读者可以通过这首诗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赠李都事》是一首富有元朝特色且充满个人色彩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还可以领略到元朝文化的精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