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处士和埙上人诗

每到炉头忆懒残,十年戎马雪窗寒。
乱来亦谓功名易,老去才知世路难。
醉把茱萸应自感,狂题鹦鹉欲谁看?
相逢白发秋风里,何惜银灯照夜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处士和埙上人诗》是元末明初张昱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张昱,元明间庐陵人,字光弼,号一笑居士、可闲老人。他曾历任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及行枢密院判官等职。然而,晚年他因房屋破败无力修理而回到西湖寿安坊,过着清贫的生活。在这首诗中,张昱不仅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还深刻地反映了他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首句“每到炉头忆懒残”描绘了诗人每当在炉火旁,就会想起过去的闲散生活;“十年戎马雪窗寒”则暗示了他历经战乱,寒窗苦读的岁月。这句诗通过对比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安逸,突出了战争给诗人带来的痛苦与无奈。

第二句“乱来亦谓功名易”,表达了在乱世中,人们往往认为功名利禄易得的观点,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状况。第三句“老去才知世路难”则揭示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世路的认识越来越深,理解到其中的艰难与复杂。这两句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人经历,也反映出那个时代普遍的社会现实。

第四联“醉把茱萸应自感,狂题鹦鹉欲谁看?”展现了诗人面对生活的无奈和悲凉,以及他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对茱萸和鹦鹉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的不满。

末句“相逢白发秋风里,何惜银灯照夜阑?”则是全诗的高潮,诗人在秋风中与白发的友人相遇,相互慰藉,共同度过漫漫长夜。这里的“银灯照夜阑”不仅是对友情的赞美,也是对孤独生活的抗争。

《次韵处士和埙上人诗》不仅是一首诗,它更是张昱个人经历的浓缩,是对那个时代动荡背景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块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