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尉当年宴此楼,长绳直欲系清秋。
隔栏画舫是湖水,卷幔青山见越州。
叠鼓夜催诸将舞,高灯春照美人愁。
大夫司马今头白,不独登临感旧游。
紫薇楼感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紫薇楼感事》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张昱创作的七言律诗。张昱,字光弼,号大笑居士、可闲老人,是元明时期的文学家。他在其晚年居住于西湖寿安坊,因家境破落无力修缮,被明太祖征至京城后获厚赐遣还。张昱的一生颇为坎坷,曾历任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及行枢密院判官等职,但他晚年居无定所,生活困顿。
这首诗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体现了作者对故国和故人的深刻思念,也展示了他作为文人的悲悯情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以下是对《紫薇楼感事》的具体分析:
诗歌主题:《紫薇楼感事》以紫薇楼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来抒发诗人的情感。诗中“太尉当年宴此楼”一句,通过太尉这一形象,寄托了诗人对往昔辉煌岁月的回忆与怀念。
艺术手法:诗人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比喻手法,如将画舫比作湖水、青山比作越州等,使得景物描写生动而富有层次感。同时,诗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叠字、对仗等,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情感表达:诗中的“大夫司马今头白,不独登临感旧游”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感慨以及对昔日友人的思念。此外,诗中的“高灯春照美人愁”则暗示了政治上的失意和无奈之情。
历史背景:张昱生活在元末明初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其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文人的心境。这首诗作不仅展现了个人情感的纠结,同时也映射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与冲突。
文化价值:《紫薇楼感事》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的诗作,它还蕴含着更深层的文化价值。例如,诗中的“隔栏画舫是湖水,卷幔青山见越州”,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传递了一种超越现实困境的美学追求。
《紫薇楼感事》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元末明初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及其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