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张来仪徵士

湖州寓客张徵士,珍重风前咏落梅。
锦瑟可容弹别调,白头只合付深杯。
安期枣在神人去,曼倩桃空阿母回。
看取汉家汾水上,年年惟有雁飞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张来仪徵士》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张昱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感情与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张昱,字光弼,号一笑居士,又号可闲老人,庐陵人,元末明初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一生经历了从军旅生涯到晚年隐居的生活转变。
  • 创作历程:张昱曾官至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及行枢密院判官等职,后辞官归隐于西湖之畔,自号为可闲老人。
  1. 作品原文
  • 原文:湖州寓客张徵士,珍重风前咏落梅。锦瑟可容弹别调,白头只合付深杯。安期枣在神人去,曼倩桃空阿母回。看取汉家汾水上,年年惟有雁飞来。
  • 注释:原诗中的“张徵士”指张昱的友人张来仪。诗句“锦瑟可容弹别调,白头只合付深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岁月流逝、白发渐多的感怀;而“安期枣在神人去,曼倩桃空阿母回”则描绘了神仙般境界的美好与现实的无奈。最后两句“看取汉家汾水上,年年惟有雁飞来”以黄河边的景象结束,寓意时间的流逝与变迁,只有大雁每年如期而至,象征着不变的情感与思念。
  1. 诗歌赏析
  • 风格特点:这首诗语言简练而不失深意,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其风格苍莽雄肆,充分展现了张昱作为“古风诗人”的独特魅力。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自然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与祝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自身对于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
  1. 创作背景
  • 创作缘由:据杨士奇序言记载,张昱因被张来仪礼遇而被拒绝,入明后太祖怜悯其年老才高,赐以厚禄让其归隐。这样的背景促使张昱创作了《寄张来仪徵士》这首诗。
  • 时代背景:该诗创作于元末明初,一个动荡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文人往往有着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张昱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时代变迁的个人感慨以及对朋友的深情牵挂。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梅花、锦瑟、枣树、桃树等多种意象,通过这些意象的巧妙安排,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诗意和哲理意味。例如,“安期枣在神人去”与“曼倩桃空阿母回”分别暗示着神仙世界的神秘与现实生活的矛盾。
  • 语言风格:张昱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能够直接触动人心。他善于使用比喻和象征,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1. 社会影响
  • 文学地位:作为元末明初的文学作品,《寄张来仪徵士》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文学地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传承发展:《寄张来仪徵士》的诗歌形式和主题思想影响了后来许多文人的创作,成为了研究元末明初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之一。

张昱的《寄张来仪徵士》不仅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理的诗作,也是元末明初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元末明初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与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