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望月,甲辰年赋其二

月里分明见九州,浮云西北是璚楼。
歌钟未厌今宵酒,砧杵那禁此夜愁?
若使有情须痛哭,不知何物是风流?
霓裳不向当时罢,戎马中原未肯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张昱的《中秋望月,甲辰年赋·其二》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思的元末明初时期的七言律诗。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张昱,字光弼,号一笑居士,又号可闲老人,庐陵人。他的一生历经起伏,曾任职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以及行枢密院判官等职。然而,晚年时他的生活并不顺遂,房屋破败,无力修缮,直至明太祖征召到京,才被厚赐遣还。在张昱的一生中,他经历了元末战乱和明朝建立的过程,这可能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影响,使得作品充满了时代的痕迹和深刻的历史感。
  1. 诗词原文
    月里分明见九州,浮云西北是璚楼。
    歌钟未厌今宵酒,砧杵那禁此夜愁?
    若使有情须痛哭,不知何物是风流?
    霓裳不向当时罢,戎马中原未肯休。

  2. 诗词解析

  • “月里分明见九州”:这句表达了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明月时,心中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切。月亮高悬,照亮了整个大地,象征着光明与希望。诗人通过这一景象,抒发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担忧。这里的“九州”,不仅指代中国这片广阔的土地,也暗示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命运。
  • “歌钟未厌今宵酒”:这句描绘了诗人在中秋佳节欢聚一堂的情景。人们举杯共饮,歌声悠扬,欢乐的氛围弥漫在整个空间。然而,尽管享受着难得的团聚时光,诗人的内心却无法平静。这里的“今宵酒”,既是对节日氛围的赞美,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 “砧杵那禁此夜愁?”:这句表达了诗人面对国事家忧时的无奈与痛苦。当夜深人静之时,诗人独自承受着内心的煎熬与忧愁,仿佛无法找到释放这些情绪的途径。这里的“砧杵”,指的是古代妇女捣衣用的石杵,象征着辛勤与劳累。而“愁”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与不安。
  • “若使有情须痛哭,不知何物是风流”:这句揭示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和世事变化的感慨。如果一个人有情感的话,他应该为这些变化而感到悲痛。然而,诗人却无法理解,究竟什么才是真正值得留恋的“风流”。这里的“风流”,既有文人骚客的风雅之意,也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霓裳不向当时罢,戎马中原未肯休”: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的持续和对和平的渴望。即使曾经有过华丽的舞蹈和音乐,如今也已经停歇不再。而那些战火纷飞的中原大地,却依然没有停止战斗的脚步。这里既反映了诗人对过去辉煌历史的怀念,也表达了对当前动荡局势的担忧。
  1. 写作背景
  • 张昱的《中秋望月,甲辰年赋·其二》创作于元末明初时期,这是一段风云变幻的历史阶段。当时的元朝正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外部又有不断侵扰的民族战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张昱的创作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一种时代的写照。通过这首七言律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期望。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张昱在这首诗中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月光、云彩、歌舞等元素展现了一个宏大的时代背景。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使得整首诗既有丰富的意象,又有深刻的内涵。
  • 情感深沉:张昱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深沉而真挚。无论是对国家的担忧,还是对个人命运的思考,都透露出一种深深的忧虑与无奈。这种情感的深沉表现了诗人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1. 赏析讨论
  • 历史价值与文化传承:《中秋望月,甲辰年赋·其二》作为元末明初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不仅反映了那一时期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考和审美情趣。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与欣赏,可以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心态,从而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
  • 文学鉴赏与创作启示: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它的语言精炼优美,意境深远广阔,情感真挚深沉。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启示。在当代文学创作中,可以借鉴这首诗中的语言技巧和思想深度,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来反映我们时代的风貌和精神追求。
  1. 现代应用
  • 教育意义:在当今社会,这首诗的教育意义仍然非常显著。它可以作为历史和文化教育的教材之一,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认识文化、培养人文素养。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之心。
  • 文化传播: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华文化的传播越来越重要。这首《中秋望月,甲辰年赋·其二》作为元末明初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推广中华文化的重要资源。通过各种方式将其介绍给世界观众,不仅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张昱的《中秋望月,甲辰年赋·其二》不仅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理的诗歌,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学习与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丰富的文化滋养和思想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