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里分明见九州,浮云西北是璚楼。
歌钟未厌今宵酒,砧杵那禁此夜愁?
若使有情须痛哭,不知何物是风流?
霓裳不向当时罢,戎马中原未肯休。
诗词原文:
月里分明见九州,浮云西北是璚楼。
歌钟未厌今宵酒,砧杵那禁此夜愁?
若使有情须痛哭,不知何物是风流?
霓裳不向当时罢,戎马中原未肯休。
接下来将详细解读这首诗的内容:
第一句“月里分明见九州”描述的是在明亮的月光中清晰地看到整个中国大地的景象。这里的“九州”指代整个中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广袤疆域的自豪和骄傲。
第二句“浮云西北是璚楼”则通过“浮云”和“璚楼”这两个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个壮丽的画面:在明月的映照下,西北方向的天际线上矗立着一座宏伟的城池,即传说中的“璚楼”。这不仅是地理位置的描述,也寓意着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传承。
第三至第五句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感慨:“歌钟未厌今宵酒”,意味着即使享受着美好的夜晚,但心中仍无法平息对国家未来的担忧;“砧杵那禁此夜愁?”反映了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痛苦,连捣衣为信号声的木杵也忍受不了这种忧愁;“若使有情须痛哭”,则暗示着如果国家的命运真如自己所见,那么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内心必然充满了悲痛和无奈。
第六句“不知何物是风流”,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中文化价值的迷茫和困惑。这句诗不仅揭示了社会动荡时期文化的困境,也反映出诗人对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珍视与思考。
最后两句则是对全诗主题的深化:“霓裳不向当时罢”,意指那些华丽的宫廷歌舞在和平年代已不再需要;“戎马中原未肯休”,则强调战争的残酷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有所改变,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注。整首诗既展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又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忧虑,体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甲辰年赋其二》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对未来战事的忧虑,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深邃的艺术造诣,也传达了其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