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轩出平湖,四望惟青天。
啸声静中起,万象俱回旋。
云霞未改色,水波为之先。
白日每少光,长风亦萧然。
沉吟阮公咏,兴怀广武边。
寂寞千载后,慷慨千载前。
斯人竟何人,托志在空言。

【解析】

题干是本首诗的赏析,要求结合诗句分析内容、思想感情。本题难度较大,考生应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然后结合注释进行赏析。

第一句写开轩出平湖,四望惟青天。“开轩”二字,既点明季节(春),又渲染气氛。“惟青天”三字写出了诗人登楼所见之景。“青天”,喻指天空。诗人站在高高的楼阁上,放眼四野,只见一片碧蓝的天空,视野开阔,心胸也随之开阔,胸襟豁然开朗。这是全诗的第一层意境:诗人登楼远眺,视野开阔,胸怀也变得宽阔起来。第二层意境是“啸声静中起,万象俱回旋”。这两句紧承前句,由眼前的景物过渡到内心的感受。从高处看,云霞变幻,水波涌动;从内心感受,啸声悠扬,万象皆动。这两句诗不仅把读者带到了诗人登楼时所处的环境之中,而且使人感受到诗人此时的内心状态——心旷神怡,意气风发。第三层意境是“云霞未改色,水波为之先”。“未改色”与“为之先”,一“未”一“为”,形成反衬,突出了水波的动态美。第四句“白日每少光,长风亦萧然”,进一步写诗人登楼所见之景。这里所说的“白日”,“指日光”,即太阳。“长风亦萧然”一句,化用阮籍《咏怀》诗中“时无卧牛足,谁当召公来?吾生如寄耳,不尔虎豹姿”语意,以“白日每少光”暗示阮籍因遭司马氏迫害而长期隐居山林,自己的处境与他颇为相似,因而产生共鸣之情。“萧然”,形容风声凄厉或人清瘦孤寂的样子。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诗人登楼所见之景,又写出了他此时的心情——感慨万千、抑郁不平。第五层意境是“沉吟阮公咏,兴怀广武边”。这两句诗承接上两句,进一步写诗人登楼所见之景及由此引起的联想、感慨。“沉吟阮公咏”,意思是说,我想起了阮籍咏怀之作。“兴怀广武边”,意思是说,我想起了汉代名将李广抗击匈奴的史事。第六层意境是“寂寞千载后,慷慨千载前。”这两句诗承上启下,既照应了“沉吟阮公咏”句中的“咏”,又照应了“兴怀广武边”句中的“边”。意思是说,我思念的是千年前的阮籍和千年前的李广,他们都是英雄豪杰,却都不得重用,一生坎坷,壮志难酬。这两句诗不仅使全诗的意境更加深邃,而且也使全诗的思想内涵更加丰富。最后一层意境是“斯人竟何人,托志在空言”。这两句诗既是对上文所写历史人物的一种总结,也是对诗人自身的一种自问。意思是说,这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他们的志向又是在什么样的言论或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呢?诗人似乎在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结尾二句,诗人以议论作结,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此诗写于诗人任监察御史时。诗人通过登高远望所见景物的变化,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意境清新脱俗,风格清丽婉约。

【答案】

①开轩:打开窗子②惟:只是③啸声:吟诗的声音④青天:蓝天⑤回旋:旋转⑥云霞:云雾和彩霞⑦水波:江海的水波⑧萧然:萧条的样子⑨咏:歌咏⑩空言:空洞的言辞⑪斯人:这样的人⑫托志:寄托自己的志向⑬千载:一千年⑭慨慷:慷慨激昂⑮怅恨:惆怅怨恨⑰广武: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偃师县东南.东汉末年,曹操曾率兵南下,刘秀派大将耿弇率军在此抵抗,大败曹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