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单尚书致仕还乡

风尘澒洞识龙颜,便解兵符拜諌间。
天上已扶真主出,榻前尚乞故乡还。
黄金优老车增重,紫禁朝天梦可闲。
世受淮田知所赐,几人得似单家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单尚书致仕还乡》是元末明初张昱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精湛的诗歌技艺,而且通过对单尚书归乡生活的描绘,传达了对人生价值、社会责任以及历史更迭的深刻思考。以下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张昱:元末明初诗人,字光弼,号一笑居士,又号可闲老人。张昱在元末明初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曾历任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及行枢密院判官等职。他的文学活动主要集中在晚年,与杨士奇、杨荣等人均有交往。
  • 杨士奇:明朝大臣,曾任中书令,其政治生涯同样充满传奇色彩。
  • 杨荣:明朝大臣,曾担任吏部尚书,是明朝早期一位具有影响力的政治家。
  1. 诗作原文
  • 风尘澒洞识龙颜,便解兵符拜谏间。
  • 天上已扶真主出,榻前尚乞故乡还。
  • 黄金优老车增重,紫禁朝天梦可闲。
  • 世受淮田知所赐,几人得似单家山?
  1. 作品赏析
  • 情感寄托:《送单尚书致仕还乡》不仅是对单尚书政治生涯的颂扬,更是对个人命运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诗中的“黄金优老车增重”暗示了年事已高之人对于物质享受的需求增加,而“紫禁朝天梦可闲”则表达了对权力争斗的厌倦和对平淡生活的向往。
  • 历史反思:“天上已扶真主出,榻前尚乞故乡还”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指出即使在政治中心,人们依然渴望着回归故土,寻找心灵的安宁。这种对故乡的眷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的强烈归属感和认同感。
  • 哲理思考:“世受淮田知所赐,几人得似单家山?”则是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关系的哲学思考。通过对比单尚书的个人经历与国家的命运,表达了一种对个体在宏大历史背景下渺小无助的感受。
  1. 艺术特色
  • 意境营造:《送单尚书致仕还乡》通过细腻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既庄重又亲切的艺术氛围。诗中既有对单尚书功成名就的回顾,也有对其晚年生活的描述,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 象征手法:诗中使用了许多象征性的词汇和意象,如“风尘澒洞”、“黄金优老”,这些元素不仅加深了诗歌的层次,也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1. 历史背景
  • 元末明初: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社会矛盾激化,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张昱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期望。
  1. 文学价值
  • 诗歌创作:作为元末明初的重要文学代表,张昱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在后世也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
  • 文学传承:张昱的诗歌创作体现了元末明初文学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为后来的文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素材。

《送单尚书致仕还乡》不仅是一篇优秀的诗歌作品,也是了解元末明初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本。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把握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心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