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国清寺三隐

莫与闲人说旧游,这些风采尽风流。
只因当日机曾露,直到而今笑未休。
虎迹已无深院闭,藤花犹盖两岩幽。
相逢总是知音者,莫叫苍天恼赵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国清寺三隐堂》是元末明初诗人张昱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简要介绍:

  1. 作者简介:《题国清寺三隐堂》的作者,元末明初的诗人张昱,字光弼,号一笑居士,又号可闲老人。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曾历任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及行枢密院判官等要职。他晚年在西湖寿安坊居住,但因为无力修复其破败的屋舍,最终被召至京城,并得到厚赐而遣还。去世后,张昱获得了“庐陵集”的编纂权,可见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与影响。

  2. 诗歌原文:诗的原文如下:“莫与闲人说旧游,这些风采尽风流。只因当日机曾露,直到而今笑未休。虎迹已无深院闭,藤花犹盖两岩幽。相逢总是知音者,莫叫苍天恼赵州。”这四句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回忆和感慨,也透露了他对当前生活的淡然态度以及对未来可能重逢的期待。

  3. 诗歌鉴赏: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情感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张昱以深邃的历史背景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为载体,将个人命运与佛教禅宗思想巧妙融合,赋予了作品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

  4. 历史背景:在中国佛教史上,“国清三隐”是指唐代三位高僧寒山、拾得和丰干的合称。他们在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修行并隐居,因此被称为“国清三隐”。这一称号不仅是对他们个人修行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他们精神风貌的高度概括。

  5. 艺术手法:作为一首七言律诗,《题国清寺三隐堂》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例如,通过对比今昔来表达对往昔时光的追忆与留恋;通过象征和暗喻,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通过设问和反问,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力度和哲理深度。

  6. 社会影响:张昱的作品虽然在生前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但他对后世的影响却是深远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这位晚唐诗人及其作品,使得《题国清寺三隐堂》成为研究元代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题国清寺三隐堂》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著称,更因其背后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喜爱诗歌、探索中国文化深层次内涵的读者而言,这首古诗无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研究和欣赏的对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