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林和靖墓

西湖处士林和靖,两句梅诗直到今。
此事岂容同末俗,当时还亦有知音。
高车大旆知何往,剩水残山尚可吟。
三尺孤坟埋宿莽,过君谁不愿抽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林和靖墓》是元末明初张昱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通过对林和靖的缅怀表达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张昱,字光弼,号大笑居士,又号可闲老人,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的文学家和官员,历任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等职。他晚年居住在西湖寿安坊,屋破无力修理。明太祖征至京后,他被厚赏并遣还。卒于任上,享年八十三岁。
  1. 诗词原文
    西湖处士林和靖,两句梅诗直到今。
    此事岂容同末俗,当时还亦有知音。
    高车大旆知何往,剩水残山尚可吟。
    三尺孤坟埋宿莽,过君谁不愿抽簪?

  2. 诗词赏析

  • 林和靖的生平与贡献:林逋(字君复,谥号和靖),生活在宋朝时期的著名隐士,因其学识超群且不慕荣华而闻名。他终身未娶未仕,隐居在杭州西湖边,与梅花和鹤为伴。他的“梅妻鹤子”故事广为人知,成为隐逸文化的典范。
  • 诗中意象解析:诗中的“两句梅诗直到今”指的是林逋的诗作,这些诗歌至今仍被传颂。“高车大旆知何往?”反映了诗人对权势人物的不屑,暗示了世俗的浮躁与林和靖的高洁形成对比。“剩水残山尚可吟”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三尺孤坟埋宿莽,过君谁不愿抽簪?”则是诗人对自己归隐生涯的自豪以及对他人未能坚持理想表示惋惜。
  • 诗的情感表达:通过描绘林和靖生前的生活和他死后的坟墓,诗人表达了对高尚人格的敬仰和对名利的鄙弃。同时,诗人也在诗中流露出对自己未能像林和靖那样保持清高的遗憾和自责。
  1. 历史背景
  • 林和靖的事迹发生在宋理宗时期,那时社会风气较为浮躁,许多人追求功名利禄,与林和靖的高洁品格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张昱通过这首诗来表达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以及对林和靖精神的赞美。
  1. 艺术特色
  • 意境的营造:诗人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烘托情感,如“剩水残山尚可吟”中的“剩水残山”既是对西湖景色的形象描述,也是诗人心境的象征,表达了对美好但已逝时光的怀念。
  • 语言的选择:诗句简洁凝练,用词考究,如“三尺孤坟埋宿莽”,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凄凉的景象,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故人的深深怀念。

《过林和靖墓》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份对历史和文化的回顾与思考,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于现实社会的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以及其中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