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蛟台胡道玄请题伯生有记

豫章自昔旌阳宅,借问仙都已劫灰。
西山应无剪柏处,东湖遂有伏蛟台。
千年铁扎化为石,十日阴风怒若雷。
妖孽不生寰海静,五陵佳气待君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伏蛟台胡道玄请题伯生有记》是明代文学家李贽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以记叙的形式讲述了胡道玄在伏龙观前题名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文人墨客、游人游客的赞赏之情及对封建礼教束缚思想的批评。

文章原文如下:

伏龙观前有石台,其上旧有古碑,不知何代所立,但字剥磨不可读矣。嘉靖初,胡道玄为太仆寺丞,过此,见之,遂请题其上。时文渊阁校理周元亮亦至,相与论次古文。于是,胡道玄书曰:“伏龙台者,乃昔时隐士张伯生之所居,今则无迹可寻矣。然吾辈犹当勉求其踪迹于天地之间,以见夫天地之大也。”

文中提到的“张伯生”,即指唐代诗人张志和,他曾经隐居于此,后人称之为“张氏遗踪”。胡道玄在这里表达了对古代隐逸文化的敬仰以及对现实社会束缚的一种讽刺。

文章通过描述胡道玄与周元亮的交流,展现了当时文人墨客间的文化活动以及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尊崇。同时,文章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对个性自由的渴望。

《伏蛟台胡道玄请题伯生有记》是一篇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它不仅记录了一段历史事件,更蕴含了深刻的文化意义和历史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