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导纤长,顿化作、云英香荚。风弄影、录鬟撩乱,搔头斜插。璞小还思钗燕并,丛幽略比蕉心狭。看柔须、点缀半开时,微烘蜡。
冰箸瘦,琼枝滑。芳径底,谁偷掐。怕夜凉消得,锦围红匝。鹅管不禁仙露重,蜜脾剩借清香发。待使君、绝妙好词成,须弹压。
满江红 · 玉簪次班彦功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满江红·玉簪次班彦功韵》是元代诗人张雨的一首作品。在这首古诗中,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女子的形象,展现了她的美丽与娇弱。下面将从多个方面深入介绍这首诗:
作者介绍:张雨(约1283年—1359年),字天雨,号句曲外史,又号一灵真人,庐陵(今江西南昌)人。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画家,尤以诗名天下。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致和抒发个人情感,语言清新脱俗,意境深远。
诗词原文及翻译:《满江红·玉簪次班彦功韵》原文如下:“玉导纤长,顿化作、云英香荚。风弄影、录鬟撩乱,搔头斜插。璞小还思钗燕并,丛幽略比蕉心狭。”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柔美与哀愁交织的情绪,通过对女子容貌和动作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她的娇艳与孤独。
艺术特色:张雨的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诗歌充满了浓厚的文人气息。在《满江红·玉簪次班彦功韵》中,诗人通过对女子外貌和动作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美丽又带有悲剧色彩的形象。
文化背景:元代社会动荡,文人往往面临着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的双重压力。《满江红·玉簪次班彦功韵》创作于元末时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诗中的女子形象也反映了元代女性的地位和生活状况,以及她们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满江红·玉簪次班彦功韵》不仅是一首描绘女子美貌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的文化特点和社会风貌,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