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寄云林

栖神之山云雨齐,雪消春水涨横溪。
长松正与层楼对,高士还同独鹤栖。
每见迂名嗤薄俗,绝无尘事恼清闺。
燕游一月不归去,应爱竹林莺乱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寄云林》是由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张简所作。这首诗作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而且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元明之际诗歌风貌的宝贵资料。以下是对《次韵寄云林》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次韵寄云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元末经历了战乱后选择归隐生活,改易其服为儒生,并在洪武二年被朝廷召修《元史》。这种经历可能促使他更加关注自然景观和内心世界的抒发,从而创作出这首反映个人情感的作品。

  2. 艺术特色:《次韵寄云林》以七言律诗形式呈现,体现了古典诗歌的基本规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长松与层楼相对、高士与独鹤栖等,这些元素不仅美化了语言,也增加了诗歌的意境深度和审美价值。通过这些意象的运用,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3. 主题思想:整首诗渗透着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清静自然之美的赞美。通过对山川、松树与高士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远离尘嚣的生活理念,以及对和谐自然环境的珍视。

  4. 文化影响:此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张简作为元明之间的文人,其在《次韵寄云林》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反映了当时文人群体的共同心声。此外,该诗还为后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让人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及其对于生活态度的选择。

  5. 历史意义:在历史长河中,张简的这一创作不仅仅是一个文人的情感宣泄,它还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桥梁。通过对《次韵寄云林》的研究,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元代至明代过渡时期文人的心态变化和文化传承。

张简的《次韵寄云林》不仅在内容上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时代感,还在形式上展现了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这首诗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宝库,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