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笙引

我尝蹑轻鸿,浮空度瑶阙。醉看碧桃花,吹笙弄明月。
仙人王乔董双成,为作春水流花声。昆仑十三凤,飞舞相和鸣。
曲终飘然上鹤去,逸韵散落天风清。自从失脚堕尘世,飞梦尚缭芙蓉城。
浮丘公,今不见,白玉龟台走雷电。云和妙曲杳无闻,万壑松风洗清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吹笙引》是唐代王毂创作的一首词,描述了娲皇传下的笙乐音乐的美妙与悲凄。《吹笙引》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古代音乐美学的一种体现。下面将详细介绍《吹笙引》:

  1. 诗词原文:《吹笙引》的诗句“娲皇遗音寄玉笙,双成传得何凄清”展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其中“娲皇遗音”指的是传说中的女娲氏所遗留下来的音律,而“玉笙”则是用玉石制成的笙,用以传递这神秘的音乐。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情感,表达了对音乐之美、对古人传说的怀念以及对现实情感的寄托。

  2. 艺术特点:王毂在词中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丹穴娇雏七十只”中的丹穴,通常指代凤凰,暗示着高贵与神秘;“水泉迸泻急相续”,则形容音乐的流畅与和谐。这种艺术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3. 文化价值:作为唐代的作品,《吹笙引》反映了唐代的文化氛围以及音乐美学的高度发展。通过对古代乐器及其音乐特性的描述,展示了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它也体现了唐代文人对于自然美和超然物外境界的向往。

  4. 历史影响:尽管《吹笙引》是唐代的作品,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被后世的诗人广泛引用,还影响了后来的音乐理论和实践,尤其是在笙这种中国传统乐器的发展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吹笙引》不仅是一首诗词,更是一部充满哲理和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通过对它的研究与欣赏,可以深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以及古代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才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