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月圆 · 客垂虹

三高祠下天如镜,山色浸空蒙。莼羹张翰,渔舟范蠡,茶灶龟蒙。
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黄花庭院,青灯夜雨,白发秋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张可久的《人月圆·客垂虹》是一首描绘客居他乡、感怀身世的词作。下面将对该作品进行深入的介绍:

  1. 作品原文
    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雪中游虎丘,梅花潭似真真面,留我倚阑干。雪晴天气,松腰玉瘦,泉眼冰寒。兴亡遗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老僧同醉,残碑休打,宝剑羞看。会稽怀古,林深藏却云门寺,回首若耶溪。苎萝人去,蓬莱山在,老树荒碑。
  2. 创作背景
    《人月圆·客垂虹》创作于元代,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多有游历四方的经历,张可久作为一位著名的散曲家和剧作家,其作品中也不乏对旅途中所见所感的记录。据记载,张可久在吴江地区(今江苏苏州)时曾创作此曲,表达了自己独自客居异乡的孤独与凄凉之情。
  3. 艺术特色
    《人月圆·客垂虹》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赢得了后世的赞誉。这首词通过对古人遗迹的怀古之情,巧妙地将个人情感融入历史典故之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过往历史的深刻感悟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感慨。同时,张可久在词中运用了张翰、范蠡和陆龟蒙三人典故,这些典故不仅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也为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提供了丰富的线索。
  4. 文化价值
    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来看,《人月圆·客垂虹》不仅是元代文学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古代文人情感世界的一种展现。通过对历史典故的运用以及对个人境遇的深刻反思,该词展现了一种超越时代的人文关怀和对人生哲理的探索。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5. 社会意义
    《人月圆·客垂虹》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段历史记忆。通过对该词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元代的社会风貌以及当时的文人心态。同时,它也启示现代人在面对生活压力和社会变迁时,如何寻找到心灵的慰藉,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独立。
  6. 阅读体验
    对于现代读者而言,欣赏《人月圆·客垂虹》不仅仅是为了了解一个文学作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心灵的对话。通过品读这首词,读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情怀,也可以从中汲取到面对现实的勇气和力量。

张可久的《人月圆·客垂虹》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文学和历史的重要窗口。通过对其细致的解读和深入的探讨,可以更好地领略到这首经典之作的魅力所在,并从中汲取到人生的智慧和灵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