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 访华雪岩不遇

水落寒林山骨瘦。湘江风细波纹皱。何处携琴何处酒。惆怅久。乱鸦啼断烟中柳。
茅屋萧萧连瓮牖。半檐寒旭闲清昼。归路梅花香满袖。诗未就。青山笑我云回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渔家傲·访华雪岩不遇》是元代诗人许有壬创作的一首词。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1. 作者背景与创作时期
  • 生平简介:许有壬,字可用,汤阴(今河南安阳)人,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进士,惠宗元统二年(1334)拜参知政事,至正初,转中书左丞,至正十五年(1355)迁集贤殿大学士,复拜中书左丞,寻兼太子左谕德。
  • 创作时间:据词中内容推测,此词作于作者任集贤大学士期间,具体创作年份不详。
  1. 作品主题分析
  • 山水意象:词中的“水落寒林山骨瘦”和“湘江风细波纹皱”等描写,展现了一幅秋日的寒林风景图,反映出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感受和深刻描绘。
  • 抒情表达:“何处携琴何处酒?惆怅久”表达了一种游子在外的孤独和思乡之情,通过对比“携琴”与“愁绪”,突出了作者内心的不安与寂寞。
  • 人物形象:词中未直接出现主人公的具体形象,但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和情感的流露,间接勾勒出了一个游子的形象,增添了作品的情感深度。
  1. 语言风格与技巧
  • 用词精炼:许有壬在《渔家傲》中使用了简洁而精炼的语言来表达复杂情感,如“何处携琴何处酒”寥寥数语便传达了游子的孤寂与无奈。
  • 意境营造: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构建了一种空灵、清远的意境,使得整个词作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性。
  • 韵律和谐:整首词押韵严谨,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体现了元代诗词的特点。
  1. 文化价值与影响
  • 历史价值:作为元代的重要文学作品,《渔家傲·访华雪岩不遇》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也展示了元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风貌。
  • 艺术价值:该词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其对自然景色的精细刻画以及对人物情感的深刻把握,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借鉴。
  • 文化传播:由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渔家傲·访华雪岩不遇》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渔家傲·访华雪岩不遇》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词篇,也是研究元代文学、文化和历史的宝贵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能深入了解元代的文化氛围,还能领略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