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亭荷净纳凉时。四面柳依稀。棹得酒船回。看风里、沙巾半欹。
残霞照水,夕阳明树,天付画中诗。应不负归期。更谁看、桃花面皮。
太常引 · 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太常引·和》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而非《太常引·和》。《太常引·和》实际上是指辛弃疾的另一首作品《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这首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以下是对《太常引·和》的具体介绍:
作者背景: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他是南宋著名的词坛巨匠,与苏轼并称为“苏辛”,其词风格豪迈奔放,具有浓厚的爱国情怀和鲜明的个性特色。在政治生涯中,辛弃疾曾多次上书皇帝,提出改革建议,但因受到当权派的排斥而屡遭贬斥。他的词作多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对民族大义的追求。
作品内容:词的上阕描绘了中秋之夜的自然景象,下阕则转入了对历史典故的引用,通过古代神话传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坚定信念。这种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辛弃疾对国家未来的无限期许和对民族精神的崇高追求。
文学价值:《太常引·和》不仅是辛弃疾个人创作生涯中的佳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也展示了宋代词坛的时代风貌和人文精神。
文化影响:作为宋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辛弃疾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太常引·和》等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传颂,而且对后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研究宋词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太常引·和》是辛弃疾作品中的一篇佳作,它不仅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展现了他深沉的历史意识和强烈的爱国情怀。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宋代文学的魅力以及辛弃疾作为文学巨匠的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