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中秋

一轮沧海月,依旧去年明。
异县孤村夜,中原万里情。
声飘芦笛远,光湛铁衣清。
愿照逃亡屋,乾坤一治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辛丑中秋》是一首由元代诗人许恕创作的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简介:许恕,字如心、号北郭生,生于元代江阴人。他的性情沉静,博学多才,曾任澄江书院山长,但因不乐意官场生活,便选择隐逸于海上,并与山僧野子为侣。他工于诗词,有《北郭集》流传后世。
  2. 作品原文:《辛丑中秋》的创作时间与许恕的生平密切相关。据记载,这首诗作于元朝时期,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如下:“一轮沧海月,依旧去年明。异县孤村夜,中原万里情。声飘芦笛远,光湛铁衣清。愿照逃亡屋,乾坤一治平。”通过这些诗句,可以窥见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期盼。
  3. 主题思想:从诗歌的内容来看,许恕在《辛丑中秋》中表达了深厚的家国情怀。通过对明月的描绘,寄托了作者对家乡的情感和对未来的期望。月亮作为传统文化中的常客,常常被用来抒发诗人的情感和寄托理想。《辛丑中秋》中的”一轮沧海月,依旧去年明”,既表现了中秋节赏月的传统习俗,又暗喻时间的流转和不变的情感。
  4. 艺术特色:许恕的这首《辛丑中秋》以其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审美特色。其五言律诗的形式,使得整首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更为和谐,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讲究音韵美的美学追求。
  5. 历史价值:在文学史上,《辛丑中秋》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许恕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元代诗歌创作的重要成就之一。该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个人命运,也为后世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6. 文化意义:在中华文化中,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象征节日。许恕的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也传递了人们对于家庭和社会和谐的共同期望。此外,中秋节也是表达爱国情怀的良机,许多文人骚客会借此机会歌颂祖国的繁荣昌盛。
  7. 现实意义:在当代社会背景下,这首诗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现代社会虽然不再像古代那样需要依靠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但人们在节日里仍会怀念家乡,珍惜亲情,同时对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抱有期待。

《辛丑中秋》不仅是许恕个人的文学作品,也是元代诗歌艺术的一个缩影。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