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沈鼎臣二首

中庭好花树,欲发迟良时。
春风一嘘拂,粲粲已盈枝。
青实未堪摘,苦心良自知。
朝荣暮憔悴,物理固其宜。
愿将合欢草,持以遗所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沈鼎臣二首》是元代彭罙的作品。在这首诗的第二首中,彭罙通过描绘一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他对朋友沈鼎臣的深切怀念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中的“忆子到县时”展现了诗人对友人到来的记忆,而“目寄孤飞鸿”则形象地传达了诗人远望朋友的情景,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

诗歌开头即用“目寄孤飞鸿”来勾勒出一幅辽阔的背景。这里的“目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寄托,更是一种心灵上的交流,它象征着诗人通过目送飞翔的鸿雁,将思念传递给远方的朋友。紧接着,“沧浪无钓艇,海洋多飓风”,这两句诗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壮阔与变化,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动荡不安,暗喻着朋友可能遭遇的困难和挑战。

“游鳞向何处,远将消息通”这一句则是诗人对友人的一种关切和问候。他想象着朋友身处的环境,以及他们之间可能因距离而产生的隔阂。“嘤嘤双黄鹂,踯躅芳树中”则是另一幅画面,黄鹂的鸣叫和芳树的摇曳,似乎也为这段友谊增添了几分生机和活力。然而,“听之有深意,白日已匆匆”却透露出一种无奈和忧伤,表明诗人知道这种短暂的相聚难以持久,而白日的匆匆流逝又加剧了这份感伤。

“宛陵大江左,我家更在东。”这句诗不仅点明了诗人和友人之间的地理位置关系,也暗示了他们各自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彼此间的距离更加遥远。诗人通过这样的描述,表达了对朋友未来的担忧和祝福。同时,这也反映出元代社会的地理流动性,人们为了生计和追求常常被迫迁徙,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发脆弱和短暂。

《寄沈鼎臣二首》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元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一首反映人际关系和个人志向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理解,不仅能欣赏到彭罙精湛的艺术技巧,还能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人文环境以及个体的情感世界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