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笑隐

欣哉笑隐住中峰,本是鸿儒学说空。
罗刹江头潮未白,稽留峰下火先红。
青霄有路干丞相,绀殿无颜见大雄。
若使断江知此意,两人握手泣西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戏笑隐》是一首描绘隐士与世俗社会互动的元代无名僧创作的诗歌。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1. 诗作背景
  • 创作时期:无名僧的生平不详,但根据其生活在元朝,可以推测他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元末明初。
  • 艺术特色:无名僧以诙谐幽默的笔触,展现了隐士与世俗社会的互动,通过对比手法,形成了鲜明对比的画面。
  1. 诗作主题
  • 隐逸生活:这首诗歌通过隐士的形象,传达了隐逸生活的独到魅力和独特价值。
  • 讽刺意味:无名僧利用诙谐的语言,对世俗社会中的某些现象进行了讽刺和批评,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
  1. 诗作结构
  • 三部分构成:《戏笑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谐隐的意义和作用;第二部分探讨“谐”的意义和评论有关作家作品;第三部分则讨论“隐”及其发展而为“谜”的意义。
  1. 文学评价
  • 刘勰论述:刘勰在文中专门论述了谐辞隐语的价值,他认为这些作品能够表达老百姓的“怨怒之情”,对统治者具有箴戒作用,并且能抑止昏暴。
  • 刘勰观点:刘勰虽然认为谐隐的“本体不雅”,但在各种文体中的地位与“九流”之外的“小说”相近,这表明在当时文人中,谐隐并不被完全忽视。
  1. 社会影响
  • 民间语言:谐辞隐语主要来自民间,被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但古代文人常常认为是不能多得的材料。
  • 文学地位:《戏笑隐》作为古代文论中的材料,显示了其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尽管它可能不被文人重视,但其意义和价值仍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同。

《戏笑隐》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艺术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