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答徐文蔚

一别溪头十五春,归来乌帽尚黄尘。
故应用意崎岖外,未忍忘情寂寞滨。
图画云台非我事,挂冠神武独何人。
也知州县徒劳耳,相见空惭白发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答徐文蔚是一首由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黄溍创作的古诗。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绘画技巧,还反映了作者对于世事的深刻感悟与独特见解。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背景
  • 作者简介:黄溍(1277年-1357年),字晋卿,一字文潜,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在元朝时期,黄溍以其博学多才而著称,其作品广泛涉及诗、词、文、赋及书法和绘画等多个领域。他的文学成就在元代尤为显著,与柳贯、虞集、揭徯斯并称为“儒林四杰”。
  • 创作时间:关于《次韵答徐文蔚》的创作时间,目前没有具体的历史记载来确定其确切年份,因此只能通过诗的内容来大致推断创作背景与时代背景。
  1. 诗歌原文
  • 一别溪头十五春,归来乌帽尚黄尘。故应应用意崎岖外,未忍忘情寂寞滨。图画云台非我事,挂冠神武独何人。也知州县徒劳耳,相见空惭白发新。
  1. 诗歌赏析
  • 情感表达:首联“一别溪头十五春,归来乌帽尚黄尘。”描绘了诗人离开故乡十五年后重返故乡的情景,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对家乡的深切怀念。诗人用“乌帽尚黄尘”来形容自己的归来之态,既体现了他远离故乡时的憔悴,也展现了他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 思想境界:颔联“故应应用意崎岖外,未忍忘情寂寞滨。”则表达了诗人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不愿忘记内心深处的那份寂寞与坚持。这种精神体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和坚定的人生态度。
  • 艺术特色:颈联“图画云台非我事,挂冠神武独何人。”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于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的看法。他认为,真正的才华应该用于国家大事,而非沉溺于个人的名利之中。这种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个人价值观在元代文人中较为罕见,显示了黄溍独特的思想深度。
  • 哲理意味:尾联“也知州县徒劳耳,相见空惭白发新。”则表现了诗人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无奈。尽管他已经意识到官场的种种徒劳与艰辛,但仍然期待能够有机会见到久违的朋友,这种复杂的情绪反映了人生百态和世态炎凉。

黄溍的《次韵答徐文蔚》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艺术价值的作品,更是一部富含人生哲理和历史意义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和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生活智慧和人生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