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判谢公挽章

换得朝衣不称身,勇辞新爵号遗民。
炼成偃月炉中药,阅遍铜驼陌上人。
鲁国灵光俄委地,谢家玉树正伤春。
忽闻旧唱贞元曲,衰涕能无洒石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府判谢公挽章》是元代诗人黄溍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在这首作品中,黄溍以沉痛的情感和精湛的文学技巧表达了对一位历史人物的缅怀。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黄溍,字晋卿,出生于婺州义乌,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的一生经历了从游学至中进士、再到晚年辞官归隐的过程。黄溍在文学创作上成就非凡,尤其是在诗歌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
  1. 作品原文
    换得朝衣不称身,
    勇辞新爵号遗民。
    鍊成偃月炉中药,
    阅遍铜驼陌上人。
    鲁国灵光俄委地,
    谢家玉树正伤春。
    忽闻旧唱贞元曲,
    衰涕能无洒石麟。

  2. 诗句解析

  • “换得朝衣不称身”:表达了作者因不适应新的职位或使命而感到不满和压抑的情绪。这里“朝衣”象征了官员的身份和责任,而“不称身”则意味着这些外在的压力超出了他的内心承受能力。
  • “勇辞新爵号遗民”:展现了诗人对于自己身份的一种自觉选择,即不愿被新的爵位束缚,宁愿保持一颗自由自在的心。这里的“遗民”可能指的是远离权力斗争、回归自然状态的遗民情怀。
  • “鍊成偃月炉中药”:使用了炼丹术中的意象,暗示了通过修炼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知识与智慧的追求,以及希望通过学问来提升自我价值的愿望。
  • “阅遍铜驼陌上人”:描绘了一幅繁华都市的景象,诗人游走于市井之间,观察并记录了各种人生百态,这既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个人情感的抒发。
  • “鲁国灵光俄委地”:借用古代神话中鲁国灵光山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对于美好事物的留恋和哀叹。同时,也暗示了某种理想或愿景即将消逝,让人感到惋惜。
  • “谢家玉树正伤春”:以谢家子弟比喻那些才貌出众却命运多舛的人物。这里的“玉树”常用来形容英俊的少年,而“伤春”则传达了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慨。
  • “忽闻旧唱贞元曲”:可能是指听到了一些关于贞元年间(唐代)的歌曲或故事,这些内容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情感。在这里,诗人似乎通过回忆来寻找心灵的慰藉和历史的共鸣。
  • “衰涕能无洒石麟”:这里的“石麟”可能指的是珍贵的麒麟图腾或石雕,诗人在此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悲伤和哀愁,以至于泪水无法抑制地洒落下来,如同珍贵之物受到玷污一般。

《府判谢公挽章》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幅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光辉的画卷。通过对这首作品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黄溍的创作风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