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伯雨苕溪渔隐歌

吾闻天目山中乃有千尺之悬泉,下赴大谷为奔川。
百里清苕净如练,云光鸟影濯濯涵漪涟。峰峦过尽见城郭,春申剑履三千客。
当时歌扇吹香拂舞茵,此夜啼螀寒月白。何如鸭觜滩头结屋三两椽,苕花开时鱼满船。
携书一卷篷底读,琼瑰玉佩声琅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高伯雨苕溪渔隐歌》是元代诗人黄玠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对天目山景色的赞美以及对当时生活场景的回忆。这首诗不仅是黄玠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元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与人民生活。具体介绍如下:

  1. 创作背景:《高伯雨苕溪渔隐歌》的创作背景是在元代,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文人追求精神寄托的时代。黄玠作为一位诗人,他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共同影响了他的作品风格和主题。在诗中,黄玠通过对天目山自然景观的描写,传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内心的平和。通过这种表达,黄玠将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理解融入了诗歌之中。
  2. 主要内容:在这首诗中,黄玠详细描绘了天目山的自然风光,如“百里清苕净如练,云光鸟影濯濯涵漪涟”,形象地刻画出一幅山清水秀的画面。此外,他还描述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峰峦过尽见城郭,春申剑履三千客”,反映出元代城市中的繁华与热闹。
  3. 艺术手法:黄玠在《高伯雨苕溪渔隐歌》一诗中巧妙地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他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例如,将山泉比作千尺之悬泉,生动地表达了泉水的奔腾和清澈。同时,通过“云光鸟影”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氛围。
  4. 文化价值:黄玠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反映了元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风貌。通过对天目山自然景观的描绘,黄玠传递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同时,他的作品中也蕴含了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使得作品具有了更广泛的历史文化价值。

《高伯雨苕溪渔隐歌》不仅是一首表现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黄玠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它体现了元代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他们对自然和谐与人类活动的深刻认识。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其文化特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