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孤山处士星,只将闲逸了平生。
一联好句香犹在,几世闻孙声最清。
泮水工夫施教雨,梅花标格待和羹。
不知野叟何缘分,邂逅城闉幸识荆。
贽林路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贽林路教》是宋代诗人杨公远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在孤山修道生活中的经历与感悟。以下是关于这首作品的相关介绍:
作者简介:《贽林路教》的作者杨公远,字叔明,号野趣居士,歙县(今安徽歙县)人。他以诗歌和绘画而闻名,终生未仕,以诗画游士大夫间。他擅长诗文,尤其擅长七言律诗,其诗作以描绘山水、表达个人情感为主。他的生平事迹在宋吴龙翰的序和方回跋中有所记载。
作品内容:《贽林路教》是一首描写孤山处士生活的诗。诗中“千载孤山处士星,只将閒逸了平生”描绘了处士孤独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对闲逸生活的向往。“一联好句香犹在,几世闻孙声最清”则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子孙传承的期望。
赏析与背景:《贽林路教》不仅是一首诗,也反映了杨公远的人生态度和哲学观念。诗中的“泮水工夫施教雨”暗指他在孤山修道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化来传播学问和智慧。“梅花标格待和羹”则是对他追求和谐、平衡生活态度的体现。
影响与流传:《贽林路教》作为杨公远的代表作,在当时和后世都有一定的影响力。诗中的意境和哲理,尤其是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被后人不断引用和传颂,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贽林路教》不仅展现了杨公远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和精神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和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