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杨友直北行道中

萧萧戎马昔升虚,壮士吹笳惨不舒。
关外羽书三月急,道傍茅舍百年馀。
沙田雨足仍生黍,河水冰消不禁渔。
洛下贾生犹献策,平明立在玉阶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杨友直北行道中’是元代诗人虞集的作品。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下面将围绕这首诗展开介绍:

  1. 作品原文
    萧萧戎马昔升虚,壮士吹笳惨不舒。
    关外羽书三月急,道傍茅舍百年馀。
    沙田雨足仍生黍,河水冰消不禁渔。
    洛下贾生犹献策,平明立在玉阶除。

  2. 作者简介:虞集,字伯生,号邵庵,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出身于南宋时期的临川崇仁,家族世代为蜀人。虞集的父亲汲侨在宋亡后迁居崇仁。虞集年少时便接受了系统的儒家教育,并精通诸经的要义。他曾从吴澄那里学习,并在朝廷任职。虞集一生致力于教育和文学创作,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的诗歌、散文等作品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 创作背景:虞集在元朝时期,担任过多个学术职位,并参与国家重大政策的讨论。他在任翰林待制期间,曾因直言进谏而受到排挤。然而,他并未因此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是继续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在这段历史背景下,虞集创作了《次韵杨友直北行道中》,以诗的形式表达他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思考和感慨。

  4. 作品特点

  • 深沉的情感:虞集的诗歌充满了深沉的情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担忧。这种情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使人们感受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 严谨的结构:此诗采用七言律诗的形式,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每一句都精心雕琢,使得整首诗呈现出一种和谐而优美的音乐美。
  • 深刻的内涵:通过描绘边疆的自然风光和战争带来的破坏,诗人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担忧。这种深刻的内涵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1. 作品鉴赏
  • 在这首诗中,虞集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例如,“萧萧戎马昔升虚”中的“戎马”象征着战争,而“升虚”则暗示着和平的向往;“壮士吹笳惨不舒”中的“吹笳”则是边疆士兵的象征,表达了他们对战争的无奈和悲伤。
  • 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如“沙田雨足仍生黍,河水冰消不禁渔”中的农田和河流,都是和平生活的象征,而雨水和冰消则暗示了战争的结束和人们的安居乐业。
  1. 艺术特色
  • 虞集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其诗歌语言精炼而富有表现力。他的诗句简洁明了,却又不失诗意和美感。
  • 虞集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哲理性。
  • 他的作品在形式上也颇具特色,无论是五言律诗、七言律诗还是词曲等,他都有所涉及,展现了其全面的艺术才华。

虞集的《次韵杨友直北行道中》不仅是一首描写边疆风光和战争破坏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深情、富有思想深度的作品。它展示了虞集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