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浮休宅,山公从葛强。
苍崖晴散雨,红树晚凋霜。
翠琰寻诗读,银瓶汤酒尝。
兹游乘逸兴,不觉到斜阳。
游石龙窝
介绍
杨弘道《游石龙窝》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空中,杨弘道的《游石龙窝》无疑是一颗熠熠生辉的星辰。这首诗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内涵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诗中的“何处浮休宅,山公从葛强”,描绘的是一幅闲适而宁静的画面。诗人通过“何处”与“山公”这两个意象,巧妙地构建了一个远离尘嚣、隐逸山林的场景。这里的“浮休宅”象征着超然世外的生活态度,而“山公”则可能是指古代的一位隐居高人,两者的结合,传达了一种追求心灵自由、远离俗世纷扰的理想生活状态。
“苍崖晴散雨,红树晚凋霜”两句诗,更是将自然景观的细腻描摹推向了高潮。诗人以晴空中的云雨、红叶上的霜降为喻,展现了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和生命轮回的哲理。这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颂扬,更是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在这里,诗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传达出一种超脱物外的哲学思考。
“翠琰寻诗读,银瓶汤酒尝。”这两句诗,则转向了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诗人手持翡翠玉制的砚台,沉浸于诗歌的海洋中,品味着文字的韵味。同时,品尝着美酒,享受着生活的甘甜。这种生活态度,既体现了古人对于文化的追求,也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兹游乘逸兴,不觉到斜阳。”作为全诗的结尾,诗人表达了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在这短暂的游历中,诗人完全沉浸在这份难得的闲适之中,直至夕阳西下,方才依依不舍地告别。这种对时光流逝的淡然处之,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都透露出诗人深邃的思想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杨弘道的《游石龙窝》,以其精湛的艺术造诣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既真实又理想的世界。它不仅仅是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作,更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篇。这首诗不仅让人们领略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更启发我们去思考人与自然、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关系。
当我再次翻开这本古老的诗集,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馨香。杨弘道的《游石龙窝》,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自然之美,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生的真谛。这是一首值得我们反复品味、细细揣摩的佳作,它将继续在我们心中荡漾,激励我们追寻更加美好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