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高君玉

羡君中岁早知还,择胜栖身意自闲。
二顷良田十亩竹,一溪流水四围山。
客中把酒聊乘兴,愁里题诗亦强颜。
明日东风吹破袂,仙居回首白云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留别高君玉》是元代诗人杨弘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早年归隐生活的羡慕和自然环境的向往。以下是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信息:杨弘道是元朝时期的人,他的生平与作品都体现了一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杨弘道字叔能,号素庵,是元淄川人,他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在文章上极尽自得之趣。杨弘道的作品多以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为主,而《留别高君玉》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作品创作于元代,其内容和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特色。
  2. 诗歌原文
    羡君中岁早知还,择胜栖身意自閒。
    二顷良田十亩竹,一溪流水四围山。
    客中把酒聊乘兴,愁里题诗亦强颜。
    明日东风吹破袂,仙居回首白云间。
  3. 诗歌内容解析:杨弘道在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对高君玉生活态度的羡慕之情:“羡君中岁早知还”,这不仅是对高君玉选择归隐生活方式的肯定,也表现了杨弘道本人对于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诗中描述了高君玉所选择的隐居之地:有良田、竹林和清澈的溪流围绕着山峦。这些元素构成了一幅宁静和谐的自然画面,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
  4. 诗歌赏析:杨弘道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例如,“一溪流水四围山”不仅描绘了高君玉隐居环境的优美,也隐喻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逃离尘嚣、寻找内心平静的渴望。此外,诗中的“明日东风吹破袂,仙居回首白云间”更是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当前的离别情绪交织在一起,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性。

杨弘道的《留别高君玉》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思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以及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