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居书怀

疏栽枯棘作篱藩,邻舍相望不设门。
去燕来鸿为客惯,佩兰怀玉与谁论。
河名无定亦归海,草曰寄生犹有根。
但得生涯能地著,何嫌山谷数家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寓居书怀》是元代诗人杨弘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以其深沉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

  1. 诗人简介
  • 杨弘道的生平背景:杨弘道,元代的诗人,字叔能,号素庵,生于元朝的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他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深厚的造诣,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表现出不凡的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
  • 杨弘道的性格特点:杨弘道具有高远的志向和磊落的气概。他在不追求仕途成功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他的这种性格使得他在诗歌创作中能够展现其独特的个性和深刻的思想。
  1. 诗歌原文
  • 诗的原文:《疏栽枯棘作篱藩,邻舍相望不设门。去燕来鸿为客惯,佩兰怀玉与谁论?河名无定亦归海,草曰寄生犹有根。但得生涯能地著,何嫌山谷数家村。**
  • 诗句解析:第一句“疏栽枯棘作篱藩”描绘了诗人自建篱笆的情景,用枯棘作为篱笆,展现了诗人对环境的自主改造。第二句“邻舍相望不设门”表达了诗人虽居闹市却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第三句“去燕来鸿为客惯”反映了诗人对过往客人的宽容与接纳。第四句“佩兰怀玉与谁论?”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第五句“河名无定亦归海”象征了世事无常,第六句“草曰寄生犹有根”则表达了即使是寄生之物也能找到生存的根基。最后一句“但得生涯能地著”,则是诗人对自己简朴生活状态的肯定和满足感。全诗充满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平凡生活的珍视。
  1. 作品赏析
  • 意境的营造:杨弘道通过这首诗营造了一种超脱世俗喧嚣、回归自然简朴生活的意境。诗中的每一个意象,无论是疏植的枯棘还是邻舍的相望,都透露出一种远离纷扰、寻求心灵宁静的情怀。
  • 情感的表达:诗人的情感贯穿于整首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境遇的感慨。通过这些情感的抒发,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纠葛,以及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写于元末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诗人杨弘道表达了自己对于乱世中的一份静谧和平的心态。
  • 个人境遇:杨弘道的个人经历也对其创作产生了影响。他出身于一个不事举业的家庭,有着磊落的大志和对文学的热爱。这些经历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使得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成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
  1. 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
  • 吴融的《荆州寓居书怀》:吴融的另一首《荆州寓居书怀》同样以五言律诗的形式表现了诗人的隐逸生活。两首诗虽然都涉及了隐逸的主题,但在表达方式、情感深度以及对生活的态度上都有所不同。杨弘道的作品更多地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哲学思考,而吴融的作品则更多表达了个人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寓居书怀》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更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这首诗不仅是杨弘道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流露,也是对那个动乱时代的反思和批判。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赏析,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自然、人生和理想的种种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