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融庵

月虽死魄朔初逢,冰正坚凝腊未终。
结就茅茨为佛事,削成基址自神工。
生明冉冉光凝望,解冻深深绿浸空。
客至不妨闲打坐,入窗面面响宗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圆融庵》是元代诗人杨弘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1. 诗歌原文
    月虽死魄朔初逢,冰正坚凝腊未终。
    结就茅茨为佛事,削成基址自神工。
    生明冉冉光凝望,解冻深深绿浸空。
    客至不妨閒打坐,入窗面面响宗风。

  2. 诗歌赏析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圆融庵的静谧与美丽,表达了诗人对于宗教、自然以及人生哲理的深刻体悟和感悟。在寒冷的冬日,诗人通过对圆融庵的描绘,传递了温暖和希望的信息,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追求精神上的净化和提升。
  • 艺术手法:诗歌采用了生动的描绘手法,如“月虽死魄朔初逢”展现了时间的流转和自然的美景,“冰正坚凝腊未终”则传达了冬季的严酷与坚韧。同时,诗歌也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如将“结就茅茨”比作佛事,“削成基址”喻示神工,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深度。
  1. 写作背景
  • 作者介绍:杨弘道,元朝时期的诗人,字叔能,号素庵,其气高古,不事举业,磊落有大志,文章极自得之趣。他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 创作背景:杨弘道在元朝时期创作的《圆融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和个人的生活感受。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诗人通过对圆融庵的描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圆融庵》是一首充满哲思和美感的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内涵,展示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生活态度。这首诗不仅是对圆融庵的赞美,也是对生命、宇宙和精神世界的探索和领悟。读者在欣赏这首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