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水地卑湿,仲冬连夜风。 茅堂何以处,春在小炉红。
《仲冬》是一部由吕不韦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散文,属于中国古典文学的范畴。
仲冬作为冬季第二个月,其时间跨度从农历十一月延续至十二月。在中国古代,它与大雪、冬至等节气紧密相连,象征着冬季的深入和岁末的来临。
【注释】 迎水:靠近水边的低洼处。仲冬:冬季的第二个月。连夜风:寒夜的大风。茅堂:用茅草搭成的简陋房屋,泛指茅舍。何以处:什么地方可以居住?春在:春天的气息或景象。小炉红:小炉里的火把红彤彤的。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仲冬之夜的诗。首句“迎水地卑湿”写诗人住所临近水流之地,地势低洼潮湿;次句“仲冬连夜风”是说仲冬时节寒气逼人,寒夜的北风呼啸不停。这两句点出时令和天气,为下面写茅屋的居住作铺垫
【注释】:仲冬,农历十二月。 玄冬,即冬季,农历十月至次年二月。朔风利,朔风劲厉。桂海,泛指桂花林。零清霜,满地白霜。矫矫,高峻挺直的样子。霜中筠,竹节上凝结的霜。苦节寒葱苍,形容竹子的坚韧,不屈。 野菊已后时,野菊花在冬天盛开,是迟暮的景象。孤标散幽香,独自开放,散发清香。香不迩蝶蜂,香气不吸引蝴蝶和蜜蜂。节非引鸾凰,节气并不吸引凤凰。稻黍酿初熟,稻谷、黍子已经酿制成熟。开轩相对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