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至凤翔普照寺

清秋风露晓凄凄,气彻天高日易西。
谁把玉簪收拾去,绿云犹傍曲栏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再至凤翔普照寺》是元代诗人杨弘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被后人传颂。《再至凤翔普照寺》是元代诗人杨弘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展现了杨弘道的深厚造诣,而且在情感表达上充满了哲理和哲思,引人深思。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杨弘道通过描绘清秋早晨的景象,表达了一种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化的感慨。诗句中的“清秋风露晓凄凄”,不仅形象地展现了秋天清晨的宁静与萧瑟,同时也隐喻了人生的短暂与易逝。而“气彻天高日易西”则暗示时间的推移,生命的有限性。这种表达方式,既符合中国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叠加手法,又富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从诗歌的结构和用词上看,杨弘道的诗歌简洁明快,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诗中的“谁把玉簪收拾去,绿云犹傍曲栏低”一句,以玉簪为喻,比喻人生如梦,但即使是梦,也要保持清醒与追求。这种用词巧妙、寓意深远,使得整首诗读来既有画面感,又有深度。

从诗歌的创作背景来看,杨弘道的诗歌创作背景与其个人经历密切相关。杨弘道生活在元代,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常常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内心的苦闷与焦虑难以言表。然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杨弘道仍然能够创作出这样具有深度和哲理性的诗歌,这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高洁志趣和深邃思考能力,也反映了元代文化的一种精神面貌。

《再至凤翔普照寺》不仅在艺术上展示了杨弘道的卓越才华,更在情感表达和哲理思考上达到了新的高度。这首诗不仅是杨弘道文学成就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学习,可以深入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