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题毗山松风竹月亭

荡舟北郭外,华表见新亭。
水作游龙势,山为偃月形。
怪松蟠水赤,高竹上山青。
一束生刍意,千秋地下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留题毗山松风竹月亭》是元末明初诗人杨维桢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山水之美和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以下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 创作背景:《留题毗山松风竹月亭》创作于元末明初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文化变革为许多文人提供了独特的创作视角和灵感来源。
  • 作者简介:该诗的作者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晚号东维子,是元末明初浙江山阴人。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其诗作多反映现实关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1. 作品原文
    荡舟北郭外,华表见新亭。水作游龙势,山为偃月形。怪松蟠水赤,高竹上山青。一束生刍意,千秋地下灵。
    这首《留题毗山松风竹月亭》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自然风景画卷。其中,“荡舟北郭外”描写了作者泛舟北郭外的情景;“华表见新亭”则通过华表引出新亭的形象;而“水作游龙势,山为偃月形”更是形象地展现了水域和山地的动态美和静态美;“怪松蟠水赤,高竹上山青”则分别描绘了松树在水中盘根错节的景象以及高耸入云的竹子在山上苍翠欲滴的状态;最后两句“一束生刍意,千秋地下灵”,则表达了对自然永恒之美的敬畏。

  2. 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

  •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和谐生活的向往,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哲理。
  • 艺术特色:《留题毗山松风竹月亭》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诗歌的意象生动、画面感强,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诗人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宁静致远的境界,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
  1. 文学价值与影响
  • 文学价值:《留题毗山松风竹月亭》作为杨维桢的代表作品之一,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元末明初的诗歌创作,也为后来的文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 影响:此诗的流传与传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少研究者和读者都对此诗的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扬,它不仅是研究杨维桢及其时代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资料。

《留题毗山松风竹月亭》作为杨维桢的代表作之一,无论是从艺术风格、历史价值还是文化意义来看,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