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用上人之金陵

东土帝王州,高僧汗漫游。
□衣收夜雨,洗钵渡江流。
草发金银穴,花飞霹雳沟。
携诗见短李,应下读书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用上人之金陵》是元末明初杨维桢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深情和对其旅途平安的祝福。下面将对该文学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诗歌背景
  • 作者介绍: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元末明初浙江山阴人,是元明之间的著名文学家。他的诗作在当时颇具影响,被誉为“一代诗宗”。杨维桢的诗才出众,尤其擅长使用铁笛吹奏,自号“铁笛道人”,其作品风格独特,被后人誉为“横绝一世之才”。
  • 创作时期:此诗作于元末明初,具体时间不详,但可以确定它属于元代末年到明代初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许多文人墨客都面临着流离失所的生活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杨维桢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对友人的关心与祝福。
  1. 诗歌原文
  • 东土帝王州,高僧汗漫游。衣收夜雨,洗钵渡江流。草发金银穴,花飞霹雳沟。携诗见短李,应下读书楼。
  1.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杨维桢在这首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如“衣收夜雨”、“草发金银穴”,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也寓意着诗人希望友人在旅途中能够克服困难,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纯净。
  • 情感寄托:整首诗充满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通过“携诗见短李”一句,诗人表达了对友人才华的认可和期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1. 文学价值
  • 艺术特色:杨维桢的诗歌在艺术上有其独到之处。他的诗多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简练却意味深长。在《送用上人之金陵》这首诗中,杨维桢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使读者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
  • 时代意义: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单纯的送别之作,更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元末明初是一个社会动荡、文化碰撞的时期,许多知识分子都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与变迁。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因此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送用上人之金陵》不仅是一首表达对朋友离别之情的诗,更是杨维桢诗歌创作中的代表作之一。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都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赞赏。在当今社会,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首诗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追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