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诏有感

近报相臣亲奉诏,吾皇今是中兴年。
江东邺下无三日,岭北湖南共一天。
诸葛出师机未失,子仪见虏信应坚。
老臣欲借食前箸,愿与君王策万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闻诏有感》是元末明初诗人杨维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杨维桢对于朝廷复兴和国家安宁的深切期待和坚定信念,同时也体现了他个人对国家未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下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这首诗:

  1. 作品作者:杨维桢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的诗作在当时就享有盛誉。除了诗歌,他还擅长吹铁笛,并自号为“铁崖体”和“铁笛道人”。他的创作涵盖了多种文体,如散文、赋、词等,且在艺术上追求创新与个性。

  2. 诗歌内容:在《闻诏有感》中,杨维桢通过描绘国家当前的形势,表达了自己对中兴盛世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的信心。诗中提及的“吾皇今是中兴年”暗示了时局的变化,而“江东邺下无三日,岭北湖南共一天”则描绘了全国上下一心的景象和国事的统一性。

  3. 艺术手法:杨维桢在这首诗中使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如“诸葛出师机未失,子仪见虏信应坚”中的诸葛亮和郭子仪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将领,这里可能用以比喻国家需要像他们那样的智者来保卫国家的安定。

  4. 情感表达:在这首诗中,杨维桢不仅展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也流露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不安。他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5. 历史背景:杨维祯生活在元末明初这个动荡的时代,社会矛盾激化,战乱频发。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诗歌,反映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深刻理解和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注。

  6. 文学影响:杨维桢的诗歌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风格和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尽管他的部分诗歌可能难以被现代人完全理解,但其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仍然值得深入研究和传承。

《闻诏有感》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也是杨维桢个人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杨维祯的文学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