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张伯雨

句曲先生非隐沦,苦嫌城市客来频。
每瞻湖上青乌去,不觉山中白兔驯。
古洞神瓜圆似斗,空林老茯长如神。
金钟玉几我所爱,鹤氅乌巾许卜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张伯雨》是元代诗人虞集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对该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虞集的生平:虞集,字伯生,号邵庵,生于南宋末年的临川崇仁,是一位元代著名的文人和学者。虞集出身于书香门第,其家族世代为蜀人。在宋亡之后,其父汲侨迁居崇仁,虞集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学教育,熟读诸经并通其大义,曾从吴澄游学。
  • 文学成就:虞集不仅在诗歌、散文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还撰写了《道园学古录》和《道园遗稿》。他的文学作品多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
  1. 作品原文
  • 原文内容:《寄张伯雨》是虞集在元代所作,这首诗以七言律诗的形式展现了诗人与张伯雨之间的深厚友情。诗句中流露出一种对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 诗句解析:诗中“隐居闻道无人识,麋鹿来依积海深。”描绘了张伯雨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仿佛置身于无垠的大海之中,不为外界所知,却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每从云气得芝术,莫怪丹光穿树林。”则表现了张伯雨修炼得道,能够通过云气感应仙草,甚至能穿透林木而见到灵芝。这些描写不仅体现了诗歌的艺术美感,也透露出道教文化的神秘色彩。
  1. 作品背景
  • 历史时期:虞集生活在元代,这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冲突的时代。元朝建立后,统治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同时也伴随着文化上的保守与压制。在这样的背景下,虞集的文学作品往往反映了他对传统价值观的维护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
  • 个人经历:虞集自身也是一位历经坎坷的文人。他在宋亡后选择隐退,远离政治中心,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他的这种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现实社会的一种逃避与反思。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虞集以其精湛的语言功底著称。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同时又不失含蓄和深沉。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 意象运用: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云气”、“灵芝”、“山林”,这些元素不仅美化了诗歌,更赋予了诗歌深远的寓意。它们象征着超脱世俗、追求真我的理想境界。

《寄张伯雨》不仅是虞集诗歌创作中的一个佳作,也是研究元代文人精神世界和道教文化的重要文献。它不仅体现了虞集个人的文学成就,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