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罗太初北游

聚散何如水上沤,君行朔漠我东州。
三年风雨同为客,一日江湖各问舟。
古木残阳栖短景,清琴凉月照高秋。
燕山驿路四千里,归梦还能到此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罗太初北游》是元代诗人杨维桢的作品,体现了深厚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作者介绍
  • 杨维桢(1319年-1370年),元朝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仲修,号铁心道人,松江府乌程县(今浙江湖州)人。他与高启同为元末明初的重要诗人,其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尤擅长七言律诗。
  1. 诗歌原文
  • 聚散何如水上沤,君行朔漠我东州。
  • 三年风雨同为客,一日江湖各问舟。
  • 古木残阳栖短景,清琴凉月照高秋。
  • 燕山驿路四千里,归梦还能到此不?
  1. 诗歌鉴赏
  • 主题与情感:诗中“聚散何如水上沤”描绘了离别的无奈与人生的无常;“君行朔漠我东州”表达了两地相隔,彼此思念的情感;“三年风雨同为客”,则展现了共同经历的困难与挑战,增强了彼此间的情感联系。
  • 意境与风格: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了一种既寂寥又深远的意境。语言朴实无华,却又含蓄深远,体现了杨维桢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的深厚功底与艺术造诣。
  • 象征与寓意:诗中的自然景物,如“古木残阳”和“清琴凉月”等,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富含深刻的寓意——象征着人生的变迁、岁月的流逝及心灵的寄托。通过对这些自然元素的描绘,使得整首诗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普遍意义。

《送罗太初北游》不仅是杨维桢文学创作中的佳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跨越时空的界限,继续在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