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浯溪诸友

浯溪长揖向兰溪,偶及高秋欲半时。
明月不分天远近,故人相望浙东西。
青山木落千樯立,沧海潮来万马驰。
倚棹歌阑离思作,今宵风雨倍凄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留别浯溪诸友》是元代著名诗人杨维桢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在游览了风景如画的浯溪之后与旧日朋友依依不舍的情景,表达了深厚的友情和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下面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他的诗作以古乐府风格著称,被称为“铁崖体”,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

  2. 诗歌原文
    浯溪长揖向兰溪,偶及高秋欲半时。明月不分天远近,故人相望浙东西。青山木落千樯立,沧海潮来万马驰。倚棹歌阑离思作,今宵风雨倍凄凄。

  3. 诗意解析

  • 景物描写:诗中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包括明月高挂天空、山川、大海等。通过这些元素,诗人传达了对自然界的壮丽景色的赞美。
  • 情感表达:通过对友人的思念以及与他们别离时的感慨,诗人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
  • 哲理思考:最后一句“今宵风雨倍凄凄”可能隐含着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沧桑感。
  1. 文化意义
  •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个人情感的流露,也体现了当时文人墨客对自然美的向往和追求。
  • 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观,诗人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想。
  1. 艺术特色
  • 意境营造:杨维桢擅长通过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营造出深邃的艺术境界。
  • 用词精炼:他的诗用语精练而不失生动,能够深刻地表达复杂的情感。
  1. 阅读体验
  • 情感共鸣:读者可以从这首诗感受到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的敬畏。
  • 文化传承:了解这首诗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学成就。
  1. 创作背景
  • 《留别浯溪诸友》创作于元末明初,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文化变革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留别浯溪诸友》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它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变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不仅能够欣赏到杨维桢的诗歌才华,也能从中汲取对人生和自然的理解与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