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溪长揖向兰溪,偶及高秋欲半时。
明月不分天远近,故人相望浙东西。
青山木落千樯立,沧海潮来万马驰。
倚棹歌阑离思作,今宵风雨倍凄凄。
【注释】
留别:挽留,分别。浯溪:水名。唐时在今江西上饶市西南的鄱阳湖边。兰溪,地名,在今浙江衢州南。高秋,秋季。天远近,指天涯。浙东西:浙江一带。木落千樯立,沧海潮来万马驰:写景。倚棹,靠在船边。阑,尽。倍,加倍。凄凄,形容风声雨声之凄厉悲切。
【赏析】
《留别浯溪诸友》是唐代诗人王湾于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任洛阳尉时写的一首五律诗。这首诗是诗人在离别朋友时所写,抒发了对友情的珍惜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首联“留别浯溪诸友”开门见山,点出题意;颔联承“留别”二字进一步写,既写与友人的惜别心情,又写出友人远隔天涯的境况;颈联由眼前之景生发开去,想象他们舟行浙东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思念的感情;尾联写自己因思乡而感到凄冷,渲染气氛,烘托主题。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真挚的情感。
首联“留别浯溪诸友”,交代了离别的原因和背景。“留别”表明作者要离开他的朋友,即离开他生活、工作的地方。“浯溪长揖向兰溪”,“长揖”是古人拱手礼的一种形式,表示尊敬、友好,这里表示告别。“兰溪”,即兰江,位于今浙江省金华市境内。“向兰溪”即向兰江挥手告别。诗人之所以选择兰溪作为告别的地点,可能是因为兰溪与作者的家乡相邻,或者是因为它有着美好的自然景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总之,这个地点的选择既体现了诗人对故土的眷恋,也表达了他对即将离开的朋友的不舍之情。
次联“偶及高秋欲半时”,诗人转而描写自己的感受和心境。这里的“高秋”指的是秋季,“欲半时”意味着秋天将过半,即已到深秋时节。“天远近”,指天边的景物。“故人相望浙东西”,诗人想到远方的朋友们也在欣赏着同一轮明月,虽然相隔遥远,但却心照不宣,彼此思念。这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还展现了他们在异地共赏明月的浪漫情景。
第三联“青山木落千樯立,沧海潮来万马驰”,诗人进一步拓展视野,描绘了更为广阔的景象。“青山”“沧海”都是大自然中的壮丽景观,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自然元素。“木落”指树叶飘落,“沧海”则是指大海波涛汹涌。诗人通过对这两幅画面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千樯立”和“万马驰”这两个词语的使用,也体现了诗人对动态之美的追求和表现。
第四联“倚棹歌阑离思作,今宵风雨倍凄凄”,诗人再次回到离别的主题,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倚棹歌阑”,意为靠在船边唱歌到歌声结束。这里的“倚棹”既是动作的描述,也是表达诗人在离别之际无法抑制内心的伤感和无奈。“离思作”,说明诗人的思绪已经变得复杂而深沉。“今宵风雨倍凄凄”,诗人通过“倍”这个字的使用,强调了风雨带来的凄凉之感更加强烈,更加深刻地体现了他的离愁别绪。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成功地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时刻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