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十日报日斗,前后妖蟆生燧光。
瓠子势方吞鲊瓮,蕲州血已到钱唐。
火鳅东掣千寻锁,铁马西驰半段枪。
紫微老人迷醉眼,彩红犹挂米盐商。
麋鹿台前春似海,鸳鸯湖上水如汤。
凶人不有三危窜,义士能无六郡良。
谩说子仪惊贼胆,已闻□□在戎行。
东门猛虎穷投井,尚倚九城松桧长。
书钱唐七月廿三日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书钱唐七月廿三日事》是元末明初诗人杨维桢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的感慨。这首诗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具体分析如下:
创作背景:《书钱唐七月廿三日事》的创作背景是元末明初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杨维桢通过这首诗表达他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感受和批判。
诗作原文与翻译:全诗原文如下:“儿童十日报日斗,前后妖蟆生燧光。瓠子势方吞鲊瓮,蕲州血已到钱唐。火鳅东掣千寻锁,铁马西驰半段枪。”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孩子们每天报告太阳的升起和落下,前夜妖蟆(即蛙类动物)生出火光。瓠子正吞食着鱼瓮里的鱼,蕲州的血迹已经到达了钱唐。火鳅东边掣动着千寻长的锁,铁马向西奔驰着半段枪。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当时社会不公和战争破坏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描述,隐喻了社会矛盾的尖锐和社会危机的严重。同时,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提及,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现实的关注。
艺术特色:杨维桢的诗作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被称为“铁崖体”。其特点是语言质朴而富有力量,情感真挚而深沉。《书钱唐七月廿三日事》在艺术上展现了杨维桢对于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
历史影响:杨维桢的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世学者和读者传颂。它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而且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中也经常被引用和借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深入了解《书钱唐七月廿三日事》的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 阅读时不仅要理解字面意思,更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时代背景。
-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比喻意象,如“瓠子”可能象征着某种权力或势力,“火鳅”、“铁马”可能是对战争的描述等。
- 考虑诗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理解诗人如何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
- 探讨这首诗在不同文化和时代中的接受度和评价,以及它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书钱唐七月廿三日事》不仅是杨维桢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元末明初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文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