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国宝使

杨仆射,相天子,对泣妻儿不知止。砀山之贼着柘黄,金祥殿前送国玺。
岂不闻谢家傲吏生清风,解玺肯为齐侍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押国宝使》是元末明初诗人杨维桢创作的作品,以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著称。下面将对文学作品《押国宝使》进行详细介绍:

  1. 诗歌背景
  • 作者介绍:杨维桢,元末明初的浙江山阴人,号铁崖,晚年自号东维子。他的诗名一时无两,被誉为“铁笛道人”,有《东维子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著作传世。
  • 作品风格:杨维桢的诗作以豪放、奔放著称,擅长用铁笛来表达自己的音乐情怀,被称为“铁笛道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语言富有力度,情感真挚动人。
  • 文学地位:杨维桢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诗作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诗作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历史背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1. 诗歌原文及注释
  • 原文展示:《押国宝使》是一首五言律诗,诗句如下:“杨仆射,相天子,对泣妻儿不知止。砀山之贼着柘黄,金祥殿前送国玺。”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杨维桢与朝廷官员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国家命运的沉重。
  • 注释详解:这首诗没有直接的译文注释,但通过对原诗的分析,可以推测其含义。诗句中的“杨仆射,相天子,对泣妻儿不知止”描绘了杨维桢作为朝廷重臣,对皇帝忠诚至死的情形;“砀山之贼着柘黄,金祥殿前送国玺”则暗示了当时战乱频繁,国宝失而复得的戏剧性事件。
  1. 诗歌鉴赏
  • 主题探讨:诗歌中蕴含了深厚的政治意味和对忠诚的讴歌。杨维桢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与牺牲精神,以及对乱世中君臣关系的深刻反思。
  • 艺术特色:杨维桢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容著称。《押国宝使》的写作手法体现了他对于自然景物、人物心理和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力和独到见解。
  1. 写作背景
  • 时代背景:杨维桢生活在元末明初这个动荡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战乱不断,许多文人都在为时局担忧。在这样的背景下,杨维桢的诗作往往蕴含着对时代的批判和对未来的期许。
  • 个人经历:杨维桢本人也经历了从政生涯的起起落落。他在仕途中曾受到元达识丞相的影响,后因兵乱而避居富春山等地,最后未能实现入朝为官的愿望,这也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1. 文化意义
  • 历史价值:《押国宝使》不仅是杨维桢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元代社会历史的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和个人命运。
  • 教育意义:杨维桢的诗歌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它教会人们如何在动荡的时代坚守信念和责任,同时也启示人们在困境中寻找光明和希望。
  1. 现代应用
  • 学术研究:在现代学术研究中,《押国宝使》作为杨维桢的代表作品之一,常被学者们作为研究元明之际政治变迁、文人心态的重要文本。
  • 文化传承: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押国宝使》这样的经典之作被重新发掘和应用,为当代文艺创作提供了灵感源泉。

杨维桢的《押国宝使》不仅是一首充满历史色彩和哲理思考的诗歌,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瑰宝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和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忧国忧民情怀和高远志向,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