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蚕孕金蛾,吴娘中夜起。
明朝南陌头,采桑鬓不理。
使君从何来,调妾桑中憙。
不识秋胡妻,误认金楼子。
采桑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采桑子》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组联章词,共十首。《采桑子》不仅是宋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以下是对这部作品的详细介绍:
- 创作背景:《采桑子》的创作背景是在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他极喜爱颍州西湖的景色,并在此地写下了这十首词。这些作品大多写景,最后一首则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这种以景物为媒介来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尤为常见,被称为“寓情于景”。
- 内容特色:《采桑子》的内容多聚焦自然景观,尤其是西湖的美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幅如画的景色和丰富的情感。例如,欧阳修在《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中,通过对西湖春天后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时光逝去的惋惜。此外,这些作品还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感慨,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
- 艺术形式:《采桑子》的艺术形式主要是采用传统的词牌名,即“采桑子”这一特定的词调。该词牌名为“丑奴儿令”、“丑奴儿”,或“罗敷媚歌”、“罗敷媚”等名称。这些变体虽然在字数和韵律上略有不同,但整体风格保持一致,体现了宋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 文化价值:《采桑子》作为宋代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赞誉,而且在后来也一直被传颂和模仿。它的艺术成就和深远影响,使其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块重要砖石。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可以看到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审美追求以及社会风貌。同时,这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 后世影响:《采桑子》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在宋代及以后的文化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许多学者和艺术家都曾受到其影响,创作出大量与西湖美景相关的作品。其次,它也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文学中,许多作家和诗人在作品中引用和借鉴了这一题材,使得《采桑子》在当代文化中仍然保持着一定的活力和影响力。
欧阳修的《采桑子》不仅是宋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影响了无数后世的文人墨客,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