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靖天师大道歌

千峰秀攒龙虎山,学仙之人住其间。时乘飞驭下人寰,主掌符箓尸神奸。
虚靖维出千载后,道风契天高莫攀。如网有纲枢有环,足以立懦而廉顽。
岂徒风霆走禀命?政使仙圣皆承颜。大道甚夷民自艰,大道甚经民自孱。
天师兴歌一哀唱,只在身中无往还。吁此血肉块,成坏等草菅。
气归元海便无极,箭射虚空真等闲。无何虞赵二公辩方始,无乃七圣皆迷、所见才一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虚靖天师大道歌》是中国元代诗人郑元祐的一首作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内涵,成为元代道教文化的重要象征。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虚靖天师大道歌》展现了元代诗人郑元祐卓越的文学才华。诗中充满了对道教精神的深刻理解和表达。郑元祐作为一位学者型诗人,其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哲理。诗中的“大道甚夷民自艰,大道甚经民自孱”,揭示了道家哲学中的无为而治思想,即通过顺应自然法则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境界。这不仅是对政治的一种理想状态的描述,也是对个人修养的一种要求,体现了作者追求心灵自由与和谐的生活态度。

从宗教的角度来看,《虚靖天师大道歌》是元代道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中多次提到“道风”、“符箓”,这些词汇在道教文献中出现频率极高,反映了当时道教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元代时期,道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仅是宗教信仰的普及,更是一种社会思潮的体现。郑元祐的诗歌作品,无疑加深了人们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虚靖天师大道歌》是研究元代道教文化的珍贵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元代道教如何影响了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以及这种影响是如何通过文学作品传递给后世的。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潮流,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窗口。

《虚靖天师大道歌》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扇窗,展示了元代道教文化的精神面貌和社会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还能更好地把握元代社会的文化特征及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