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桐君山

桐山峨峨桐水清,仙人不住芙蓉城。
山头笑指梧桐青,至今山水俱得名。
丹光夜照江水赤,赤浪神鱼夜飞出。
碧桐花下觅神仙,白日山中遇樵牧。
深谷传响山有灵,东山人唤西山应。
渔人误入水帘洞,石雀倒挂丹崖藤。
桐荒路断行人少,石上春风长瑶草。
月暗黄鹤飞渡江,仙人一去梧桐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桐君山》是元代诗人卢琦创作的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介绍:卢琦,字希韩,别号立斋,泉之惠安人。他曾任州录事、永春县尹,并因威惠行于境外而闻名。他的生平和作品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象。卢琦的文学作品以描写自然景观和表达个人情感见长。
  2. 诗歌原文
    云断山疑合,川回路忽分。
    秋声两岸叶,晓色万峰云。
    旅雁冲帆度,寒蝉隔水闻。
    严陵遗迹在,我欲问桐君。
  3. 主题解读
  • 《过桐君山》通过描绘桐君山的自然美景和历史人文,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之情。
  • 诗中“秋声两岸叶,晓色万峰云”等句子,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厚感情。
  1. 艺术特点
  • 卢琦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通过对桐君山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1. 文学价值
  • 《过桐君山》作为元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使其成为研究元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1. 后世评价
  • 《过桐君山》被认为是元代七律的佳作,其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得到了后世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
  • 许多学者认为,这首诗是卢琦诗歌创作中的精品之作,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文化意义
  • 《过桐君山》不仅反映了元代的社会风貌,也展示了当时的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
  • 这首诗的文化意义体现在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历史人文的关注,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桐君山》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部反映元代社会风貌和历史文化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还可以从中汲取到对生活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