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因胜庄

薄莫雨初作,客愁行路难。
长风吹短发,平地走惊湍。
云气千山暝,松声五月寒。
小窗僧话久,亦学坐蒲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因胜庄》是诗人萨都剌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展现了萨都剌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情感,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静谧而幽深的艺术世界。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1. 作者介绍:萨都剌(1272—1357),元代回族诗人,字天锡,号直斋,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他凭借卓越的才情在诗歌、词曲等领域均有建树,尤以山水诗著称。其作品不仅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他的人生哲学和精神追求。
  2. 诗歌原文及赏析
  • 《宿因胜庄》是萨都剌在游览一处幽静之地时所作。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闲适与宁静。“竹院亦幽雅,参禅愧未能”表达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向往以及现实中难以达到的心境。
  • “梦回僧枕雨,花落佛龛灯”则描绘了一幅深夜僧舍的景象,通过雨夜和灯下的细节营造了一种空灵而幽美的氛围。
  • “风响过墙竹,窗摇挂树藤”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静谧与和谐,竹叶摇曳的声音和窗外的藤蔓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流转。
  • “裁诗题素壁,聊尔记吾曾”透露出诗人虽然身在异地,但心仍留在故土,用诗歌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感。
  1. 文化背景
  • 在元代,文人墨客多有游历四方的经历,他们在游历的过程中既有机会接触到广阔的自然风光,也有条件深入体验各地的文化风情。萨都剌的作品反映了这一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追求。
  • 萨都剌身处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他的文学作品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审美情趣,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对山水、禅意等元素的描绘,萨都剌展现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古典美学的推崇。

《宿因胜庄》不仅是萨都剌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元代文人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的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了解,不仅可以感受到萨都剌对自然之美的独特领悟,还可以从中窥见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及其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