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良常伯雨

良常道士人不识,终岁看山不下楼。
隔屋书香开酒瓮,卷帘树色入茶瓯。
云深石磴麋鹿下,月黑花崖猿鹤愁。
安得飘然出尘鞅,长年送别若为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良常伯雨》是元代诗人萨都剌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萨都剌(1308~约1348),字天锡,号直斋,蒙古人,也有人认为其先世为回族人。他个性耿直,因弹劾权贵而遭贬,后性喜山水,在安庆司空山太白台结庐终年,以诗酒自娱,其诗词皆工,题材广泛,尤以清丽俊逸的词作著称,著有《雁门集》三卷,另有《天锡词》传世。

该诗描绘了一位隐逸高士的形象。首句“良常道士人不识”,以“人不识”三字,展现了良常道士超凡脱俗的生活状态。常年静居山中,足不出户,“终岁看山不下楼”,寓言其心境与自然融为一体。第二句“隔屋书香开酒瓮”,形象地描绘出道士屋内飘散的书香与酒香交织的场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雅致的氛围。第三句“卷帘树色入茶瓯”,则通过卷帘远眺、树木倒映入茶碗的画面,传达出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闲适之情。最后两句“云深石磴麋鹿下,月黑花崖猿鹤愁”,以云深石磴上麋鹿和月黑花崖上的猿鹤之景,衬托出人物内心的孤寂与忧愁。

萨都剌的这首《寄良常伯雨》不仅是一首描写隐逸生活的佳作,也是对自然之美与人生境界的一次深刻探讨。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独特的艺术魅力,还可以从中领悟到人生的哲思与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