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鞋桐帽走风雨,正是山僧送笋时。
夜月不留栖凤影,春雷失却化龙枝。
从来不识葛藤味,此去方参玉版师。
老子胸中冰雪满,岁华晚节更相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棕鞋桐帽走风雨,正是山僧送笋时。
夜月不留栖凤影,春雷失却化龙枝。
从来不识葛藤味,此去方参玉版师。
老子胸中冰雪满,岁华晚节更相期。
《鹤林僧送竹笋》是元代诗人萨都剌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萨都剌,字天锡,别号直斋,其家族背景深厚,祖辈以军功留镇云代,故有雁门(今山西代县)人之称。萨都剌在仕途上颇为活跃,早年登泰定丁卯进士第,并曾任职于翰林文字及御史等职。其诗歌风格豪放如天风海涛,险劲如泰、华、云门,同时兼具清丽之美。
萨都剌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意境,描绘了山中僧人送竹笋的情景。诗中的“棕鞋桐帽走风雨”形容山路崎岖,而“夜月不留栖凤影,春雷失却化龙枝”则通过夜晚和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此外,诗中还蕴含着深厚的哲理意味,“从来不识葛藤味,此去方参玉版师”透露了诗人对知识与修行的深刻理解。最后,“老子胸中冰雪满,岁华晚节更相期”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人生哲学的追求和期待。
《鹤林僧送竹笋》作为一首七言律诗,不仅展示了萨都剌高超的文学技巧和深沉的思想情感,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元代文化和艺术的机会。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分析,人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古代文学的魅力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