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秋蛩有感

秋蛩集草树,凄然亦何繁。
行子在远道,岂不思故园。
禾稻上邱垄,鸟雀知欣喧。
田园可终老,轩冕何足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闻秋蛩有感》是一首由元代诗人萨都剌创作的五言古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诗人简介
  • 萨都剌,字天锡,号直斋,蒙古族,他的生平复杂多变。他的父亲因军功在雁门(今山西代县)定居,萨都剌因此出生并成长于此地。他在泰定年间进士及第后,曾担任翰林应奉等职,后因厌倦官场生活而选择隐居。其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风格清新绮丽。他的诗作《雁门集》收录了他的许多作品,反映了他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
  1. 诗作原文
  • 遥夜飞萤动秋思,独卧空山惊晚岁。 可堪六月已闻蛩,日暮咿咿响庭际。 关河多风气萧索,碧树先秋早摇落。 鸣机夜织常怨寒,白纻吴衫苦轻薄。 年年促织谁最悲,堂上美人愁翠眉。 清砧捣练对残月,玉箸啼红裁远衣。 唐风诗人劝其主,行迈苦迟嗟岁暮。 山城听汝已三年,三年白发多于故。 飘飘秋梦到江湖,我欲东归鲙碧鲈。 安能为尔将双泪,岁岁风前沾客裾。
  1. 作品赏析
  • 该诗通过描绘秋夜里的蟋蟀声以及与之相关的环境变化来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诗中通过“遥夜飞萤”和“可堪六月已闻蛩”,营造了一种秋天的凄凉与孤独感。诗人以蟋蟀声作为秋天到来的象征,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 诗中的“关河多风气萧索,碧树先秋早摇落”等句子表达了对自然景观变化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季节更迭带来的哀愁的表达。这种对自然界细微变化的敏感捕捉,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敏锐的审美能力。
  • 最后部分,诗人抒发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通过使用“飘飘秋梦”、“年年促织”、“岁岁风前沾客裾”等意象,诗人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孤独感,以及对过往岁月无法追回的无奈。
  1. 写作背景
  • 据历史记载,萨都剌在任职南御史台掾、淮西宪司经历等职位期间,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和社会经验。然而,这些官场经历并未给他带来预期的幸福和满足,反而让他深感失望。因此,他选择了离开喧嚣,回归自然,寻求心灵的平和。

《闻秋蛩有感》不仅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象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萨都剌卓越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元代社会的某些特色和人文精神。通过学习这首诗,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