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笔赠燕孟

别君金陵城,遇君钱塘驿。落魄江湖懒折腰,笑傲公侯但长揖。
柳花吹香扑酒缸,酒波滟滟如春江。西湖天镜碧堕地,吴山蛾眉春入窗。
平生豪气如虹吐,馀子纷纷何足数。驿亭把酒歌别离,醉听江潮鸣万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走笔赠燕孟》是元代诗人萨都剌创作的一首杂言古诗。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还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与个人情感交织的复杂面貌。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1. 作者生平
  • 萨都剌:萨都剌,字天锡,号直斋,生于1272年,卒于1355年,是蒙古族的一员。他的父亲因军功而定居雁门,因此萨都剌也有“雁门人”的别称。他是一位多产的诗人,作品广泛涉及自然景观与人物抒情,其中《走笔赠燕孟》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1. 诗歌原文
  • 在《走笔赠燕孟初》中,萨都剌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诗中的“别君金陵城,遇君钱塘驿”描绘了两位好友分别的情景,一个在金陵(今南京),另一个在钱塘(今杭州)的驿站相遇。这种地理上的接近性为两人的情感交流提供了便利。接下来的“落魄江湖懒折腰,笑傲公侯但长揖”则展现了萨都剌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对世俗功名的不屑。最后两句“柳花吹香扑酒缸,酒波滟滟如春江”以生动的意象营造了一种闲适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美。
  1. 艺术特点
  • 情景交融:这首诗通过描写具体的自然环境和人物动作,巧妙地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 语言优美:萨都剌的诗语言清新绮丽,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歌读来既流畅又富有韵味。
  • 主题鲜明:尽管萨都剌的诗作题材多样,但他的大多数作品都围绕着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开,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追求和思想深度。

《走笔赠燕孟》不仅是萨都剌个人情感世界的抒发,也是元代诗歌风貌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与理解,不仅能领略到元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还能深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和审美情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