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壶注水水缕明,中壶激箭移银星。
铜龙宛转吐余毒,闷杀长门不寝人。
情云心上如火色,泪涛湿透银蟾白。
三百六旬尚可支,二十五声消不得。
何人夜扣相如扉,千金买赋成何迟。
男儿酒后多情思,此意文君知不知。
长门秋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长门秋漏》是元代诗人萨都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长门秋漏》这首诗以“上壶注水水缕明,中壶激箭移银星”开篇,通过精细的描写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哀愁的场景。上壶与下壶分别注水,使得水面上形成了细长的水纹,象征着宫中的寂寞与冷清。中壶则射出箭矢,箭矢移动时如同星光闪烁,增添了一抹生动的色彩。
接着诗句中“铜龙宛转吐余毒,闷杀长门不寝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容铜龙吐出的余毒令人感到沉闷,无法入睡。这种比喻既形象又贴切,将宫人的孤独与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情云心上如火色,泪涛湿透银蟾白”,则表达了宫人内心的情感如同燃烧的火焰一样激烈,泪水如同滔天巨浪一般汹涌,湿润了白色的月宫之镜。
最后一句“三百六旬尚可支,二十五声消不得”,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情感的难以排解。虽然已经过了三百六年,但仍然有声音回荡,暗示着无尽的哀愁无法消散。“何人夜扣相如扉,千金买赋成何迟。”这两句诗则抒发了一种无力改变现状的感慨,暗指如果有人能以金钱购买到美文,那么之前错过的机会就不会如此迟延,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悲叹。
《长门秋漏》不仅是一首描绘宫廷生活的诗歌,更深层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和人性的复杂性。萨都剌通过这首诗展现了一个充满哀怨的时代背景,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思考。在艺术表现方面,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中的情感力量。
《长门秋漏》是萨都剌创作中的佳作之一,不仅因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主题而被后世传颂,也因其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成为了研究元代社会生活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