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节妇诗

昔年襄阳贾尚书,儿媲韩氏身葬鱼。
当以血溅云锦襦,至今波荡青琼琚。
啮指堂堂丈夫气,乃见苍茫甲兵际。
倚舷不忍渡中流,翻然直向龙宫逝。
嗟嗟赤城王氏妻,青枫岭滑愁云低。
𡻻江水黑幽魂啼,峭壁万仞无由梯。
望夫不来归路迷,石痕雨碧风凄凄。
君臣失国时所偶,儿女丧家我何有。
丹精贯日昭不朽,朝廷立庙𡻻江口。
荆扬孰谓风俗媮,呜呼贞节无与俦。
二女允也忠义流,他年太史须编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王氏节妇诗》是元代诗人钱惟善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钱惟善,字思复,号曲江居士,出生于元代的浙江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他在元顺帝至正元年参加省试,并以其才学出众而得到认可。
  • 除了文学创作,钱惟善还曾弃官归隐。在张士诚占据吴地时,他弃官而去,并在去世后与杨维桢和陆居仁一同葬于干山,人称三高士墓。
  1. 诗歌原文
    昔年襄阳贾尚书,儿媲韩氏身葬鱼。
    当以血溅云锦襦,至今波荡青琼琚。
    啮指堂堂丈夫气,乃见苍茫甲兵际。
    倚舷不忍渡中流,翻然直向龙宫逝。
    嗟嗟赤城王氏妻,青枫岭滑愁云低。
    𡻻江水黑幽魂啼,峭壁万仞无由梯。

  2. 诗歌赏析

  • 《王氏节妇诗》是一首充满哀怨与悲壮的诗作,通过对一位王氏节妇的描写,展现了当时战乱年代中一个普通女性所遭受的苦难。
  • 首句提及“襄阳贾尚书”,可能是指某个历史人物或事件,但具体背景不详,可能是为下文的情节埋下伏笔。
  • “儿媲韩氏身葬鱼”暗示了一个悲剧性的转折,女儿因战乱而丧生,这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是一个常见的主题,反映了战争对普通人家的巨大破坏力。
  • “当以血溅云锦襦”形象描绘了女子牺牲的场景,其血迹溅落在华丽的衣服上,增加了诗中的悲壮氛围。
  • “啮指堂堂丈夫气,乃见苍茫甲兵际”表达了女子面对生死的坚强与勇敢,尽管身处战争之中,仍保持丈夫般的气概。
  • “倚舷不忍渡中流”则描绘了女子无法忍受眼前的残酷现实,选择跳江自尽的情景。这里的“中流”可能是指河流中间的地方,象征着人生的中点或是生命的终结。
  • “翻然直向龙宫逝”意味着女子决绝地选择了死亡,这种极端的行为反映了她对生命的态度以及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 “嗟嗟赤城王氏妻”和“青枫岭滑愁云低”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女子在恶劣环境中的形象,以及她内心的忧愁和无助。
  • 最后两句“𡻻江水黑幽魂啼,峭壁万仞无由梯”通过对比江水的黑色和峭壁的高峻,强调了女子生前的孤独和死后的凄凉。
  1. 历史背景
  • 《王氏节妇诗》的创作时间约在元末时期,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发、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
  • 元朝建立之初,由于蒙古族的统治方式和民族政策的差异,导致了北方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不断,尤其是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一度攻占了包括襄阳在内的多个地区。
  • 这首诗中所描述的场景很可能是在这场动乱中的一个真实案例,王氏节妇的遭遇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悲惨命运。
  1. 文学价值
  • 《王氏节妇诗》作为元代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特色和人文关怀。
  • 从艺术角度看,该诗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和比喻,如“血溅云锦襦”、“青枫岭滑愁云低”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在结构上,这首诗采用了传统的七言律诗形式,规整严谨,符合当时的文风和审美标准,同时也展现了诗人扎实的文学功底。
  1. 后世影响
  • 《王氏节妇诗》在元代及其后的文学发展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被后世学者和文人所研究和传颂。
  • 在元代后期,随着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文学作品开始更加注重反映现实问题和个人情感,因此这首诗也可以视为元代文学转型的一个缩影。
  • 在明清时期,虽然文学作品更加多样化,但《王氏节妇诗》依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和研究。它不仅被后人引用,还被改编为戏曲、弹词等形式,使得这一经典之作得以流传。

《王氏节妇诗》不仅是一首表现个人情感和时代背景的诗歌,也是元代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的重要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特征。

相关推荐